(七)  【给定资料】  资料1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华夏文明的摇篮。黄河从青海源头,向东流经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等省区,在山东垦利县注入渤海,全长5464千米,流域面积75.24万平方千米。黄河流域是中华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几十万年以前,这里就有了人类的踪迹,新石器时代的遗址遍及黄河沿岸。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黄河流域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黄河流域是我国开发最早的地区之一,在世界各地大都还处在蒙昧状态的时候,我们勤劳勇敢的祖先就在这块广阔的土地上斩荆棘、辟蒿莱,劳动生息,创造灿烂夺目的古代文化了。黄河流域四季分明、植被繁茂、山溪密布,旱有密布如网的河流之水、涝有山岗丘峦可退。这里有第一个能显示华夏文明的夏王朝宫殿群,还有商王朝的都城偃师商城和郑州商城。商王朝迁徙到安阳殷墟时,甲骨文字已是常用的规范文字。青铜器更显现了殷商王国政权的演化过程。文字和王权的出现,是黄河文明进程中的一个重大转折点,“中国”一词最早的所指也是黄河流域。  古往今来,黄河两岸演出了一幕幕威武雄壮的历史话剧,鼓舞着一代代中国人奋勇前进。黄河流域地灵人杰,涌现了许许多多伟大的历史人物,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荀况,著名的政治家蔺相如,优秀的军事家廉颇、卫青、霍去病,名垂千古的文化巨匠张衡、司马迁、杜甫、白居易、关汉卿以及为民族解放事业捐躯的杨靖宇、吉鸿昌……他们如历史长河中灿烂的群星,放射出耀眼的光芒,为推动社会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这是黄河的骄傲,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骄傲。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黄河第一景观该是那闻名天下的壶口瀑布。黄河流经此地时,敛水成束,倾泻在30多米深的石槽中,形似茶壶注水,正如古云“盖河漩涡,如一壶然”。在这里,黄河河床陡然收束并下陷,湍急的河水骤然被挤进狭小的空间,瞬时就形成了万马奔腾的局面。浪花飞溅,波涛奔涌,浑浊的河水被两岸的石壁无情挤压后,又反身冲向河水中央,形成了白色“V”字形的雪浪,翻滚着从壶口落下30多米深的谷底。愤怒的河水发出震天的怒吼,同时腾起了冲天的水浪和白雾,白雾中又幻化出了美丽的彩虹。若能在这里聆听人民音乐家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你定会觉得空前庄严神圣,热血沸腾……黄河在这里完成了她的交响乐中最华美壮丽的乐章。  北宋画家张择端的长卷《清明上河图》浓缩了中华古都的繁华盛况,弥散着浓浓的生活气息,这是世界绘画的瑰宝。陕西的秦腔、河南的豫剧承载着博大精深的黄河文化,唱出了黄河儿女的心声与愿景,世代流传。屹立在孟门山上的大禹雕像又会令瞻仰者忆起那惊天地、泣鬼神的治水英雄业绩……黄河之水从源头到入海口,汩汩滔滔,孕育着取之不尽的文化资源。  在黄河文化演进发展的历史过程中,黄河的治理开发与管理保护占有重要的地位。从某种意义上说,广大人民群众的治黄实践活动,是黄河文化发展的沃土和源泉,而黄河经济的发展又为黄河文化建设提供了雄厚的经济基础。  资料2  “母亲河”的水量并不丰沛,但却以占全国河川径流2.4%的有限水资源,滋养着全国12%的人口,灌溉着15%的耕地。60多年来,当代治黄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依靠已建成的防洪工程体系,“上拦下排,两岸分滞”控制洪水,战胜了花园口1万至1.5万立方米/秒的洪水7次,1.5万以上的3次,确保沿黄地区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群众的安全;在黄河流域已建成和在建的大中小型水库3147座,全河引水工程已建成4600多处,引黄灌溉已由解放前的1200万亩,发展到11000万亩,增长了8倍。黄河水的利用多达307亿立方米,为全国各江河利用率之首。60多年来,有计划地进行了三次人工改道,彻底扭转了历史上黄河口居民“十年河东,十年河西”的险恶局面;随着河口流路的稳定,黄河三角洲由过去一片荒凉变为富庶的鱼米之乡。黄河流域丰富的旅游资源,也为当地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经济回报。但黄河毕竟是一条桀骜不驯的大河,广义地说,黄河资源的开发利用就包含着对黄河的治理。为了抵御河患、造福人民,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就开始修建黄河大堤。黄河大堤承载了黄河的记忆,见证了黄河的沧桑,既记录了人类利用黄河、改造黄河、与大自然斗争的宏伟经历,又记录了黄河以其自然破坏力给人类带来的灾难和不幸;既传承了我国劳动人民治理黄河的事迹、成就和精神,又反映了人与自然相互斗争、相互依存的辩证关系。  但是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黄河流域废污水排放量比20世纪80年代多了一倍,化工和矿业污染事件不断发生。黄河中下游几乎所有支流水质常年处于劣V类状态,支流变成“排污沟”,黄河污染触目惊心。“一碗河水半碗沙”,黄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之一。全国人大代表、黄河水利委员会负责人提交了《关于尽快立项建设黄土高原粗泥沙集中来源区拦沙工程的建议》,建议通过加大对黄土高原1.88万平方公里粗泥沙集中来源区的治理力度,来改善黄河水沙关系、延长水库使用寿命、减少下游河道泥沙淤积。据史料记载,从公元前602年至1938年的2540年间,黄河下游共决口1590次,改道26次。究其原因,主要是黄河携带的大量泥沙淤积河道。长期的淤积抬高,使黄河下游河道成为名副其实的地上悬河,黄河底床比河南开封市地面高13米,比新乡市高20米,“一旦堤防决口,就是灭顶之灾”。  资料3  长期以来,美国对密西西比河的开发活动主要是防洪和扩大航运,这两项耗费了巨大的财力、物力和人力资源,但水质问题却是影响着密西西比河全流域“健康”的一个关键性问题。美国地表水排放有毒废水量最大的有15个州,其中5个州分布在密西西比河沿岸。这里很多河段都达不到美国政府1972年颁布的《清洁水法》中有关适于鱼类生存和人们游泳方面的水质标准。调查表明,排入上密西西比河的许多化学物质来自农业生产过程中被污染的废水。虽然美国政府对密西西比河的治理十分重视,建设了大量工程,但计划中的工程仅完成60%左右,实际还只能勉强防御一般性大洪水。航运一直是上密西西比河重要的商业活动。明尼苏达州到密苏里州之间的河段建造了27座船闸和大坝,虽然极大地改善了航运条件,但很少考虑到这些大坝对整个生态系统的负面影响,航运与其他活动的相容性仍是密西西比河管理的一个重要课题。泥沙淤积是上密西西比河的主要环境问题,过量泥沙使水生植物的光透射性减少,并淤填在上密西西比河的回水区。上密西西比河的渠化、一系列船闸、大坝以及通航水库也形成了一个拦截冲刷泥沙的系统。湿地减少也是密西西比河流域各州的一个关键性问题。上密西西比河至今仍没有全面规划,近年才采取整体考虑的方式研究航运与环境的关系,但尚未根本解决整个上游流域的综合治理,发生严重水灾的可能性依然存在。  科学家警告说,森林砍伐已经使亚马逊河众多支流的水文状况发生了巨大变化,干流受到影响只是一个时间问题。目前亚马逊河的7000条支流正逐渐干涸,另外,肥料和农药也对这些支流的生态状况造成了很大影响。近年来,亚马逊地区的森林砍伐速度较以前加快,一些森林开垦为养牛场,还有很多林区则开垦成农田,进行大规模的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种植。大豆的种植面积很大,而大豆如要在赤道地区生长,则需要大量的肥料和浓度很高的农药,势必引发水质污染。为使亚马逊河免遭干涸的命运,巴西政府制定的一项法律规定,禁止农民砍伐沿河岸50米以内的森林;另一项法律则规定,只能伐20%的森林,其他80%的森林可以根据政府批准的林业管理规划有选择性地进行砍伐。但是,在这个面积超过整个欧洲的亚马逊地区,上述法律以及其他环境法规常常受到漠视。  埃及地处北非,是严重干旱缺水的国家,工农业及生活用水全靠尼罗河。曼扎拉湖位于尼罗河三角洲的北端,是一个长60公里、宽40公里的长方形湖泊,它对尼罗河的“健康”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每年埃及各地的工业、农业和生活污水几乎都通过5条水渠流入湖中。20世纪90年代以前,因为人口激增,工业和农业及生活废水大幅增加,加上没有进行有效的治理,导致曼扎拉湖水质急剧恶化,湖里鱼类几乎绝迹,鸟类也大量减少,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面对严峻的现实,埃及政府对这里的生态环境进行了全面评估并得出了这样的认识:消除曼扎拉湖的污染,改善曼扎拉湖的水质,不仅对提高湖区周边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有重要意义,而且对整个埃及也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曼扎拉湖治污工程于1992年开始实施,人工湿地的工程包括扬水站、污水沉降池、污水处理池、幼鱼池和养鱼场等,2001年工程全部完工。经过人工湿地处理后的污水已经基本消除了其中的污染物质,如富氧物质的70%、总浮游物的80%、氮磷总量的50%和粪便的98%都已不复存在。记者在参观这一人工湿地工程时看到,污水源源不断地流入第一、第二和第三沉降池,经过多次过滤和清污处理之后再引入幼鱼池,鱼池里的水清澈透明,鱼儿在池中悠闲地游动。经过鱼池流入曼扎拉湖的已处理过的水便不会再污染湖水。如今,这里的生态又恢复了勃勃生机。  资料4  “维持黄河的健康生命”是被广泛宣传的一句口号。黄河的健康标准是什么呢?通常说法有四条,即:堤防不决口,河道不断流,水质不超标,河床不抬高。初闻此话,似觉有理。但实际上这不能算作黄河自身的健康标准。从黄河的发育史上可知,在有人类之前的许多年,黄河曾是互相之间并不连通的四段,最下面的一段为三门峡所阻隔未能入海,那时它是一条内陆河,而此时黄河的生命非常健康,正处于它的蓬勃发育时期。在有了人类之后,黄河是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因此,若舍掉人类存续与黄河的相互关系,单从黄河本身而言,黄河健康生命的主要表现形式就是“三善”,即“善淤、善决、善徙”,这是一个为几千年历史所反复证明的基本事实。否则,也就不会有25万平方公里的华北大平原,而这恰是几亿中国人安身立命的根本。自1946年黄河水利委员会指导治黄以来,黄河伏秋大汛没有决口,可谓“三年安澜”;其后几十年固堤防洪成了治黄的主要手段,成绩很大,但代价也很大,其结果是黄河河床不断淤高,这为未来埋下了

查看答案

相关问题推荐

  • (四十七)  【给定资料】  1.国家经济的全面发展,人民群众提高物质生活水平的要求日益增强,这对政府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能否将地方经济搞上去,成为各级政府考虑工作的重点。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于是,各地政府往往利用当地的资源优势争取地方经济的发展。中部某市位于山区,山多地少,交通闭塞,经济长期处于停滞状况。随着一些发达地区房地产开发的发展,在开发区种植大树成为美化环境招揽客户的一个重要手段。于是该市山区的古树名木成为许多房地产开发商追逐的商品。一方揣着重金前来买树;另一方除了这天赠的财富别无其他可以换钱的东西。两方面一拍即合。参天的古树被连根挖出,运往大城市。而该市很快在经济上取得了显著的效益,领导有了功绩,山民们的腰包也鼓了起来。但有一位长年研究该地森林植被的专家对此却提出了强烈的反对意见,他说:“这些古树已经在这生长了千百年,本身具有不可替代、难以再生的价值不说,它们对该地的环境、水、土更有难以估量的价值。卖树换钱的确解决了眼前的一些小利益,但从长远来看,这种做法却是短视的,无异于竭泽而渔。追求经济发展当然无可厚非,是当今发展的必然趋势,但首先要对自身的条件有清醒的、长远的认识。这里的森林其实就是不可多得的财富,应该保护好这份财富,利用好这份财富求得发展。不根据这天然的资源在保护中求发展,不想法子为子孙后代留下‘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遗产,将来哭都来不及!”  2.青藏铁路的开通,是中国的一件意义非凡的大事,对于国家的发展具有极高的战略价值,会对各方面产生极重大深远的影响。对于普通人来说,西藏意味着美好无比的大自然,意味着诗情画意,能到西藏走一走,是无数热爱大自然、热爱文化的人们的一个梦。但是,随着交通的便利,西藏旅游将迅速升温,会有无数的人慕名而至,西藏本地也会面临巨大的发展机遇、环境保护和文化保护方面的挑战。  不久前,有关方面组织一些在西藏生活、工作多年,对西藏有深刻认识的专家对此问题进行讨论,大家集思广益,发表自己的观点。有专家说,对于西藏文化,最根本的就是保护,应该在尊重、保护历史的基础上来谈发展。他说:“我打一个比方,原来在我心目中的大昭寺的感觉是曲径通幽,两边全是藏族建筑,很悠然、神秘地看见桑烟袅袅,金顶闪光。人慢慢地走进去,从身体到心里,有一个欣赏感受的过程。现在广场修了后就没有这种感觉了,一览无余,彻底曝光,全裸了!我觉得以后要注意这个问题,尽可能多保留些历史留给我们的财富。”  另一位摄影家对此有同感,他说:“现在我到了拉萨的感觉,跟北京没什么区别。我在阿里古格遗址的顶上,都能听到清晰的手机电话。那个古格遗址是我最早拍摄过的获奖作品,非常原始、荒蛮、荡气回肠,野鸽子飞在佛塔边,那是我的成名之作啊!这次去,又在原地拍了一张片子,结果是电线杆子、楼房都在旁边,那么原始壮观给人震撼的景观荡然无存了。这种感觉包括我到了珠峰,珠峰完全成了旅游胜地,跟一个闹市一样,马车队来回接来接去,到处是帐篷。我们不能拒绝现代文明,不能拒绝西藏的发展。但我们是不是能够有恰当的保护措施,让原始的东西还保持原始状态?所以青藏铁路开通后,我在摄影圈里就写到了这种担忧。千万不要铁路通了后,就人山人海地奔到西藏去!”  一位作家说:“一条钢铁巨龙趴在世界屋脊,一片脆弱而神秘的土地向世界敞开了大门,美丽圣洁的生命从此不设防……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是黄河、长江、澜沧江(湄公河)、怒江、印度河以及雅鲁藏布江等亚洲大河的发源地。高原上生物资源丰富,拥有包括藏羚羊、野牦牛、岩羊、雪豹、棕熊、孟加拉虎、黑颈鹤等多种珍贵野生动植物。但是,由于高达4000米以上的海拔,青藏高原的生态系统极为脆弱,一旦遭到破坏,将极难恢复。如何将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相结合,是亟待大家共同关注的紧要问题。铁路的修筑无疑会提高广大藏族同胞的生活条件,给青藏高原带来生机和活力。但机遇和危机并存,由于进藏交通成本的下降,必然导致大量游客的进入,这片脆弱的土地能否承受如此压力?从我们一个文人、作家的角度,当然希望永远保留那片牧歌式的诗一般的生活,将它留在那片高原上,但实际上人类是要进步的,那片高地上的人还是希望过上文明的生活。但是,文明和文化,并不是矛盾的。文明总是要把文化带到更高的层次。在这个过程中必然要付出一定的代价。我们如何把这个代价和沉痛减轻到最小,这就是我们的责任,就是科学。”  3.项氏民居属于元末明初的古建筑,曾一度让项家村人左右为难,古建筑年久失修,大部分倒塌,文化环境破坏严重,难以列入县级保护文物之列。但建筑本身年代久远,且有干栏式建筑特征,具备较高的价值,拆了可惜,不拆又没钱保护,还影响村庄建设。如今,项氏居民已整体搬迁至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龙游县城郊的龙游居民苑,项家村人的难题得到了解决。  据调查,龙游各地保存下来的明、清、民国初期各种民用建筑有300多座,包括府地、民居、宗祠、戏台等,大部分和项氏居民一样,成了当地人建设新农村所要面临的一大难题。为有效地保护一批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建筑,在国家文物局、省文化局和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指导下,龙游选择了部分有代表性的古建筑,依据单体建筑原真性原则,最大限度地使用原材料、形状和风格,拆至鸡鸣山,开辟龙游居民苑,实行古建筑拆建异地保护。  目前全县已经投入资金2200多万元,拆迁复建古建筑24座,另有戴氏民居和傅家大院正在施工中。  “龙游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老百姓建新房的愿望又非常强烈,很多散落民间的文物,需要我们去保护,所以我们的任务很重。”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副局长董国平表示。该县将分期分批予以保护,下一步计划投资400多万元,迁建保护黄家溪头民居和青塘坞民居。  4.去年“五一”期间,在江南游景点、看名胜,一个最大的感受是:人流滚滚,拥挤异常,说是“煮饺子、下澡堂”,并不为过。在上海豫园,进出都要搏力;在苏州狮子林,众多的太湖石垒成的假山石林,七上八下、钻来钻去的人们,远看好像一些猴子;在水乡周庄,桥上街头,沈厅张厅,来往都逼仄而行。美景和名胜,被旅游者暴挤得不堪重负,游人也啧有烦言。花钱买罪受,哪里是在欣赏美景,分明是在折腾人、折腾风景。旅游黄金周,每到一地,都少不了如此议论,而于今为盛。  这还算好些。然而,最近又有文艺类的节目,选点在名胜和景观好的旅游点,美其名为搞大型实景戏,把“赚钱与艺术”、旅游与文化相结合,让本不堪重负的美景,更为难受其重。前有漓江,今有丽江,搞所谓的“印象”式的文艺,在景点上搭台垒架,动辄数百万上千万的资金,引起了有识之士的不满。不可想象,在优美的自然风景点,数百人的演出场地,高高的演出台,不说是占用景点的绿地,就是这么多的人马,在这个空间的活动,也会践踏绿地、损伤植被的。也许已意识到这点,有报道说,在演出开排时,导演就三令五申向全组要求,不给环境制造污染,并提出“实景演出的特点是环保,不能有光污染、声污染,不能改变当地的自然风貌”的“死命令”。演出通过了环保局的全部检测:所有江面上的道具都是漂浮的,所有船不用发动机,不用燃油。所有灯光、音响的布线都要用独特的材料或绕道,变成隐蔽式或隐藏式。“不破坏古城”是第一前提。  能否做到,这是个不低的要求,令人生疑。就算现在有高科技撑腰,有纳米技术,有环保型的道具,还有人的聪明,可是,演出总得有声音吧,在空旷大野里,高声喧哗难道不会造成污染?布线走管,难道不挖土折枝?也许,这些是以“不破坏古城”为第一前提,但是不能因此就可以把绿地和植被,这些有生命的大自然不当回事。这种因拍摄影视破坏自然风光的事,不久前就曾发生过。  重要的是,现在文艺制作动辄向自然借景,实在是个可笑的行为。人们都有这样的经历:每到一个名胜景点,总有人在那里划出一块地,支起拍摄机器,占用公众的旅游地,让游人反感。更有甚者,现在直接把戏搬到了大自然中,实景戏成了时尚。这让人想起一些不伦不类的行为艺术。而所谓的“赚钱与艺术结合”,是让名胜古迹、优美的原生态自然不能承受艺术之重。难道没有美景,没有自然,就没有灵感,就不可以大制作,吸引不了观众?保护人类文化遗产,特别是保护那些不能再生的自然文化,是件大事。领导者有责,艺术家也有义务。让艺术满足旅游之需,把名胜景点涂抹上莫名其妙的行为艺术色彩,是以牺牲美景和自然为代价的。艺术的美是有功利的。在人类文化遗产面前,在风光名胜面前,艺术家应当敬畏,更应当珍重和守护。  5.安徽省黄山市徽州区呈坎镇呈坎村,已有1800多年历史,是目前徽派古建筑遗存最多的村落之一。从上世纪90年代起,黄山市一大批古村落相继掀起了旅游开发热潮。呈坎和皖南大部分山村一样,人均耕地非常少,到上世纪末,农民人均年收入不过2000元。经济不发达,也给古民居保护带来了重重困难。因此,发展乡村旅游使村民致富并促进古村保护就成为当地的必然选择。  2001年5月,呈坎镇镇政府开始在呈坎村开发“乡村游”,成立“呈坎旅游公司”。他们意识到,呈坎最吸引人的就是它的古貌。因此他们不急于建什么拆什么,而是先从整治环境入手,拂掉“灰尘”,“擦亮”呈坎。为此,镇村干部挨户上门做工作,谈卫生整治的必要性,谈发展旅游的必要性,最终,村民们都被感动了,乱建在公共场地的牛栏猪圈顺利地被拆除,大街小巷都被打扫得干干净净。  旅游业的发展,使呈坎人更意识到祖辈留下的这个古村落的巨大价值。在当前建设新农村的历史任务面前,呈坎村采取了几项措施,既保护古村落,又促进新农村建设、改善农民生活。一是筹资140多万元,帮助古民居里的农户改水改厕,清理穿村而过的小河,将电线、电话线、有线电视线缆等全部铺设在地下。二是在古村落外重新规划建设新村。前些年,对于一些确需盖新房的农户,呈坎村只是采取“堵”的办法加以禁止。三是对古村落里的一些与传统建筑特点不协调的建筑进行整改。  6.记者从我国民间环保组织——“绿色江河”获悉:为了提升每一位乘坐青藏铁路列车的旅客的环保意识,“绿色江河”将

    查看答案
  • 13.8克K2CO3与____克KNO3所含的钾原子数相等.

    查看答案
  • 如何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查看答案
  • 金属铜+浓硝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

    查看答案
  •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是(  )。

    A、主导性工作

    B、基础性工作

    C、突出性工作

    查看答案
  • .以下都是操作系统的是() A.Android、HarmonyOSB.IOS、WPS
    查看答案
  • Sales figures at Hocking"s Pharmacy showed a slight fall. A. Right B. Wrong C. Doesn"t say
    查看答案
  • 下列各项,有关积滞的预防与调护,错误的是()A、调节饮食,合理喂养,乳食宜定时定量,富含营养,易
    下列各项,有关积滞的预防与调护,错误的是()

    A、调节饮食,合理喂养,乳食宜定时定量,富含营养,易于消化

    B、忌暴饮暴食、过食肥甘炙、生冷瓜果、偏食零食及妄加滋补

    C、应根据小儿生长发育需求,逐渐给婴儿添加辅食

    D、伤食积滞患儿应暂时控制饮食,给予药物调理

    E、积滞消除后,尽快恢复正常饮食,并予以滋补调理
    查看答案
  • It is because she is too young ______ she does not know how to deal with the situation.

    A. so

    B. that

    C. so that

    D. therefore
    查看答案
  • The moon gives ______ no light of its own.

    A. off 发出,发光

    B. up 放弃

    C. in 屈服

    D. away
    查看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