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倍体

下列不属于染色体数目变异中整倍性变异的是
A同源四倍体B异缘四倍体C三体D同源三倍体
[单选题,12.5分]两个不同物种的二倍体杂交,其杂种再经过染色体加倍可形成()。
A.同源四倍体
B.异源四倍体
C.八倍体
D.四体

两个不同物种的二倍体杂交,再将其杂种染色体加倍而形成的生物体叫()

A、三倍体

B、四体

C、同源四倍体

D、异源四倍体

四倍体葡萄与二倍体葡萄杂交后代的倍性可能是()。

A.二倍体

B.三倍体

C.四倍体

D.六倍体

下列有关水稻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四倍体水稻的花粉粒可培养成含两个染色体组的二倍体水稻B.二倍体水稻与经秋水仙素处理得到的四倍体水稻属于同一物种C.二倍体水稻与四倍体水稻杂交的后代为含三个染色体组的三倍体水稻D.二倍体水稻的花粉经离体培养可得到稻穗、米粒变小的单倍体水稻

[单项选择题]有一株单倍体,已知它具有两个染色体组,在减数分裂时发现其全部为二价体,说明它是来自一个()。
A.同源四倍体
B.异源四倍体
C.三体植株
D.四体植株
[单项选择题]基因型AA与aa的个体杂交,对F1用秋水仙素处理得到四倍体,该四倍体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基因型为()
A.Aa
B.A或a
C.AA或aa
D.AA、aa或Aa
[单选题,5分]某种植物是二倍体,有14条染色体,它经秋水仙素适当处理后可形成具有28条染色体的正常品系,这种品系应是
A.异源四倍体
B.同源四倍体
C.非整倍体
D.四体

下列各项杂交过程中,错误的是()。

A、二倍体×二倍体→二倍体

B、二倍体×四倍体→三倍体

C、二倍体×六倍体→四倍体

D、三倍体×三倍体→三倍体

在一个基因型为AAaa的四倍体中,来自同一亲本的染色体间不配对。在另一基因型为BBbb的四倍体中,只有来自同一亲本的染色体才能配对。在这两种情况中,自交后代表型及比例如何?(假设一个亲本携带显性基因,另一个亲本携带隐性基因。)

X、Y代表一颗植株单倍体的染色体组合,如果一个个体为XX、YY,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这是个整倍体

B、由于不正常的染色体分解育性有些变化

C、四源四倍体

D、异源二倍体也可以叫异元四倍体

A种植物细胞(基因型为Aa),B种植物细胞(基因型为Bb);去掉细胞壁后,诱导两种细胞的原生质体融合,形成单核的杂种细胞。若经过组织培养得到的杂种植株是

[  ]

A.二倍体,基因型为AaBbB.二倍体,基因型为AAaaBBbbC.四倍体,基因型为AaBbD.四倍体,基因型为AAaaBBbb

A种植物细胞(基因型为Aa)和B种植物细胞(基因型为Bb)去掉细胞壁后,诱导两种细胞的原生质体融合,形成单核的杂种细胞。若经过组织培养得到的杂种植株是()。

A、二倍体,基因型为AaBb

B、四倍体,基因型为AaBb

C、二倍体,基因型为AaaaBBbb

D、四倍体.基因型为AaaaBbbb

下列关于水稻的叙述,错误的是()

A、二倍体水稻含有两个染色体组

B、二倍体水稻经秋水仙素处理,可得到四倍体水稻,稻穗、米粒变大

C、二倍体水稻与四倍体水稻杂交,可得到三倍体水稻,含三个染色体组

D、二倍体水稻的花粉经离体培养,可得到单倍体水稻,稻穗、米粒变小

下列关于核内复制的说法正确的是。()

A、是产生四倍体的重要原因

B、肿瘤细胞常见的染色体异常特征之一

C、产生原因是细胞分裂时,DNA复制了两次,而细胞只分裂了一次

D、产生的结果是形成的两个子细胞都是四倍体

E、是由于有丝分裂过程中未发生细胞质分裂的结果

白菜、甘蓝均为二倍体,体细胞染色体数目分别为20、18,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

A.白菜为母本,甘蓝为父本,经人工授粉后,可获得二倍体的“白菜—甘蓝”B.有性杂交得到的二倍体“白菜—甘蓝”无同源染色体,所以不育C.利用体细胞杂交能获得可育的四倍体“白菜—甘蓝”D.人工诱导产生四倍体“白菜—甘蓝”,这种变异属于基因重组

A种植物的细胞和B种植物细胞的结构如下图所示(仅显示细胞核),将A、B两种植物细胞去掉细胞壁后,诱导二者的原生质体融合,形成单核的杂种细胞,若经过组织培养后得到了杂种植株,则该杂种植株是

[  ]

A.二倍体;基因型是DdYyRrB.三倍体;基因型是DdYyRrC.四倍体;基因型是DdYyRrD.四倍体;基因型是DDddYYyyRRrr

[填空题]普通小麦、斯卑尔脱小麦:2n=6X=6×7=42,即()倍体。四倍体

畸胎瘤细胞

A.二倍体

B.单倍体

C.非整倍体

D.三倍体

E.四倍体

目前科学家已成功培养出遗传性稳定且能自然繁殖的四倍体鱼类种群,这在脊椎动物中是全球首例。虽然四倍体鱼生长快、肉质好、抗病力强,但研究人员并不直接把它投入生产,而是将它与二倍体鱼杂交的后代投入生产。你认为这样做的主要意义是

[  ]

A.保护物种多样性,维护生态平衡B.保护自身知识产权C.避免出现新基因、新物种D.充分利用杂种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