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察队员

一支地理考察队在某地点获得了以下信息,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要获得表格中的数据,所用最便捷的技术是,利用该项技术,考察队员必须随身携带________。

(2)除表格中的数据信息外,该项技术还能为考察队员提供和_________。

(3)该考察队可能_____ (填选项) A、在测量珠峰的高度B、在东北调查黑土的退化状况C、在塔里木盆地勘探石油D、在长江口分析三角洲的发展状况

(4)在该地区,考察队员最有可能见到的景观是______(填选项)A、冰斗、角峰B、一望无垠的麦田C、沙丘、戈壁D、茫茫的芦苇荡

根据短文,作者最可能是什么人?

A、小学生

B、地理老师

C、考察队员

D、作家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国某地理科考队对非洲大陆地形、气候、热带草原区的农牧业生产和环境等方面进行了科学考察。
材料二 非洲沿赤道地形剖面图和东非裂谷带图
 
(1)读非洲沿赤道地形剖面图,填出序号代表的地理事物名称
①——洋,  ②——高原, ③——盆地, ④——洋。
(2)考察队员发现非洲裂谷带底部有狭长而深陷的谷地和湖泊,附近火山、地震活动频繁,该裂谷的成因是  。
(3)考察队员站在乞力马扎罗山麓地带,测得海拔高度是500米,气温是20℃,该山顶部的气温应该是——℃。
(4)考察队员发现热带草原农业区人口增长快,土地荒漠化严重。请把下图中的数字与内容序号合理搭配,并填在题目下方:

A土壤肥力下降 B恶性循环
C开垦草原   D要求增加粮食产量
E土地沙化严重 F粮食产量下降
1  ,2  ,3  ,4  ,5  ,6  。(只填字母)

“因地形,用险制塞”是修筑长城的一条重要经验,如图Ⅰ所示。图Ⅱ为某地区等高线地形图。结合相关知识,完成题。小题1:若图Ⅱ所示地区有古长城经过,在①②③④四条虚线所表示的位置中,你认为古长城所在的位置最可能是:

A.①

B.②

C.③

D.④小题2:考察队员利用手中的GPS信号接收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是:

A.测定古长城的地理位置

B.测量古长城的海拔

C.确定考察队员的行进方向

D.获取古长城毁坏情况

2019年5月26日电,近日,考察队员抵达北极斯瓦尔巴地区的中国北极(),开始执行我国2019年北极()业务化观监测及科学研究任务。

A、黄河

B、泰山

C、昆仑

D、长城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我国某地理科考队对非洲大陆地形、气候、热带草原区的农牧业生产和环境等方面进行了科学考察。材料二:非洲沿赤道地形剖面图和东非裂谷带图

(1)读非洲沿赤道地形剖面图,填出序号代表的地理事物名称:①__\_洋,②___\_高原,③___\_盆地,④_______洋。  (2)考察队员发现非洲裂谷带底部有狭长而深陷的谷地和湖泊,附近火山、地震活动频繁,该裂谷的成因是_________________。  (3)考察队员站在乞力马扎罗山麓地带,测得海拔高度是500米,气温是20℃,该山顶部的气温应该是_______℃。(4)考察队员发现热带草原 农业区人口增长快,土地荒漠化严重。请把下图中的数字与内容序号合理搭配,并填在题目下方:

A.土壤肥力下降B.恶性循环C.开垦草原  D.要求增加粮食产量E.土地沙化严重F.粮食产量下降1__\_,2___\_,3___\_,4___\_,5___\_,6_______。(只填字母)

 这两只鸟儿背上的羽毛是洁白的,两颊的羽毛则是鲜红鲜红的。它们的脑枕部呈柳叶状,长着一排突起的羽毛……“就是它!”踏破铁鞋、千辛万苦的寻觅终于有了结果。静候一旁的考察队员按捺住激动的心情,像守候着一只易碎的宝瓶一样,小心翼翼地观察着,悄悄地拍摄照片,生怕惊飞了这两只珍稀的鸟儿。小光和小胖也非常兴奋,要不是事先叮嘱过,恐怕此刻他们早就跳起来了。
1.给下面的多音字组词。
 背 bēi( ) 兴xīng( ) 鲜xiān( )
 bèi( ) xìng( ) xiǎn( )
2.小小解说员(解释下面的词语)
 小心翼翼 
 踏破铁鞋 
3.朱鹮的外形是什么样的?
 
4.找到了朱鹮,考察队员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从哪几句话可以看出来?
 
 

小明列举了我国南极科学考察队在考察时可能遇见的危险,其中不可信的是()

  • A.暴风雪在冰原上不停地咆哮,使人晕眩迷途
  • B.酷烈的寒冷,给队员留下无情的冻伤印记
  • C.随时会遭受熊的袭击
  • D.纵横交错的冰隙、冰雪覆盖的冰沟随时有可能吞没考察队员
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1)、中国考察队员首次对南极海冰进行了跟踪  ,获得了海冰变化的第一手资料。(2)、中国政府一贯致力于  世界和平与稳定,主张通过政治手段解决国际争端。(3)、春光之下,微风吹拂,两岸的杨柳更  出迷人的风姿。A:监测 维护 显现
B:检测 维护 显见
C:检测 维持 显现
D:监测 维持 显见
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①中国考察队员首次对南极海冰进行了跟踪,获得了海冰变化的第一手资料。②中国政府一贯致力于世界和平与稳定,主张通过政治手段解决国际争端。③春光之下,微风吹拂,两岸的杨柳更出迷人的风姿。A:监测维持显见
B:检测维护显见
C:检测维持显现
D:监测维护显现

考察团从旧金山出发,沿直线横穿美国到达纽约,读下面沿考察路线所作的剖面图,完成1—2题。

1、考察队的起点在图中的位置是

[  ]

A.aB.bC.dD.e

2、下面描述正确的是

[  ]

A.考察团先在旧金山的影视基地──-好莱坞游览了一天B.考察队员克服艰险,登上世界上最高的山系──-科迪勒拉山系C.进入广阔的平原,后他们来到位于苏必利尔湖畔的芝加哥市D.在纽约港,队员们发现一艘满载热带农产品归来的轮船

下列关于文学作品内容及常识的表述,完全正确的一项是()(3分)A:《童年的朋友》作者高尔基,苏联作家。本文通过几件具体事情的记叙,表现了外祖母乐观、坚毅的性格,抒发了“我”对外祖母的热爱、感激之情。
B:《松鼠》是法国作家法布尔写的一篇说明文,本文用细致的描述,文艺的笔调,准确生动地说明了松鼠漂亮、驯良、乖巧的特点,表现松鼠是一种“很讨人喜欢”的动物。
C:《三个太阳》是一篇以表现一位向往南极的女画家和我国南极考察队员的生活为内容,以女画家的切身感受这一强烈感情为线索,以歌颂“南极精神”为主题的文艺通讯。
D:《木兰诗》选自宋朝人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一首南北朝时南朝的民歌,叙述的是花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传奇故事。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及课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三个太阳》这篇散文以女画家的切身感受为线索,同时全文以时间为序,表现了南极考察队员为祖国,为事业艰苦卓绝的奋斗情况,赞颂了我国科学工作者的民族气概和非凡胆略。
B:《热爱生命》是美国小说家杰克·伦敦写于1906年的一篇叙事散文,讲述了淘金者身陷绝境后艰难求生的传奇经历,表现人在恶劣环境中的坚强意志,和对生命的热爱。
C:《陈涉世家》选自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曹刿论战》选自编年体史书,《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国别体史书。
D:《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是一篇科学小品文,科学小品兼有科学性与文艺性相结合的特点。该文章语言生动,层次清晰,是一篇不可多得的介绍有关沙漠传奇的事物说明文。
我在读《在南极的日子》这篇课文前,用征求的目光巡视了一下全班同学,诚恳地说老师要读课文了,你们对老师有什么建议和要求吗?”孩子们稍加思索,大胆地说道:“我希望老师的声音要洪亮。”“老师读的时候要把作者和考察队员之间的深厚感情表达出来。”……我读完后,学生纷纷举起了小手,“老师读得很好,很有感情。”“老师的声音有的地方不够洪亮。‘今天,纪念碑揭幕,智利、苏联、乌拉圭和民主德国的考察队的队员和孩子们都来了。’这一句中有几个国家,我就没有听清楚。”我对学生点点头,微笑着说:“谢谢同学们,我再读的时候一定注意。”接着,我又充满感情地读了一遍,学生高兴极了,他们有的露出了会心的笑容,有的竖起了大拇指,因为老师真的听从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和自己一起读书、一起学习了。请分析该案例并谈谈你对该案例的认识。

材料:我在读《在南极的日子》这篇课文前,用征求的目光巡视了一下全班同学,诚恳地说:“老师要读课文了,你们对老师有什么建议和要求吗?”孩子们稍加思索,大胆地说道:“我希望老师的声音要洪亮。”“老师读的时候要把作者和考察队员之间的深厚感情表达出来。” 我读完后,学生纷纷举起了小手,“老师读得很好,很有感情。”“老师的声音有的地方不够洪亮。‘今天,纪念碑揭幕,智利、苏联、乌拉圭和民主德国考察队的队员和孩子们都来了’这一句中有几个国家,我就没有听清楚。”我对学生点点头,微笑着说:“谢谢同学们,我再读的时候一定注意。”接着,我又充满感情地读了一遍,学生高兴极了,他们有的露出了会心的笑容,有的竖起了大拇指,因为他们觉得老师真的听从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和自己一起读书、一起学习。 问题:请根据文中教师的课堂表现,谈谈你对课堂评价方式的理解。

请为下面的新闻写一个标题(不超过16个字)。
   新华网北京12月18日电我国南极冰盖科学考察队近日开始正式向海拔4000多米的南极冰盖最高点发起冲击。这是此次南极科考中最为艰难、也是最为引人注目的一项任务,是人类历史上首次向南极冰盖之巅发起的冲击。
   被称为“不可接近之极”的冰穹A(DomeA)是南极内陆距海岸线最遥远的一个冰穹,也是南极内陆冰盖海拔最高的地区,最高海拔4039米,气候条件极端恶劣。它是南极冰盖尚未开展科学探测的制高点,也是南极四个必争之点--极点、冰点、磁点和高点中唯一没有被其他国家抢占的点。
   由12名考察队员和1名随队医生组成的南极冰盖科学考察队乘坐“雪龙号”科学考察船于10月25日从上海浦东起航奔赴南极,此次考察计划的重要目的之一是为今后在南极内陆建立第三个科学考察站做准备,并通过考察建立中山站-冰穹A气候环境监测系统,全面完成国际横穿南极计划中由我国承担的中山站至冰穹A断面考察任务。这次考察预计将历时70天,深入南极冰盖内陆1300公里。(2004年12月18日新华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以下文字,回答第19~22题。

为了对"快堆"有一个感性认识,我们先来设想这样一种情况:一个考察队被困在一个四面环海的孤岛上。海天茫茫,寒风刺骨。小岛上可用来取暖的东西只有考察队员背包里的几块干柴,另有一些从四周漂来的湿漉漉的木块。怎样才能不被冻死呢?一位科学家想出了办法:点燃干柴,一边取暖,一边烘烤从四周漂来的湿木块。这样,湿木块干后,又可继续燃烧,人也就不会被冻死了。这位科学家的锦囊妙计得益于他是一位快堆专家。

快堆与热中子堆(如秦山核电站所用压水堆)相比,有两个显著特点:其一,快堆是用快中子轰击核燃料来维持核裂变反应,以液态钠做冷却剂,不需要慢化剂;其二,快堆中新产生的核燃料比"烧"掉的多,即所谓增殖。它的基本原理是:核燃料钚239裂变产生高能中子,增殖材料中的铀238在快中子的轰击下,除有小部分发生裂变外,大部分铀238在吸收一个中子外,经过两次β衰变,又变成易裂变核燃料钚239.这样,快堆中每"烧"掉一个钚239原子核,可产生一个以上的裂变原子核。所以快堆的增殖比大于1(一般在1.1~1.4之间),从而能实现燃料的增殖。

世界上不少国家都在大量投入人力、物力研究和发展快堆。在我国,快堆作为能源领域的先进核反应堆,其开发工作已列入了"863"高技术发展计划。

第19题对第一段中的"锦囊妙计",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A.点燃干柴和湿木块

B.烘烤湿木块继续取暖

C.燃木取暖,抗御严寒

D.不断把湿术块烘成干柴

说明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15题。

又冷又干燥的南极,风景也是很特别

(1)南极的自然条件太特殊:这里极度严寒,年平均气温-25℃;内陆地区甚至达到-60℃,比北极冷很多;这里又很干燥,空气湿度堪比撒哈拉沙漠;这里常常狂风肆虐,有地球上少见的12级以上大风,最怕的是“白化天气”——大风卷起地表的雪粒,遮天蔽日,能见度只有几米,人完全不能在户外活动,会被大风吹走,穿得再多也会飞速失温;这里还有长达半年的黑夜和太阳总是低垂的白天……在这片不适宜人类生活的大陆上工作,南极科考队员要经受非凡的艰险,却也能看到常人无缘得见的瑰丽风景。

(2)南极大冰盖极其特殊,它虽然集中了全球70%的淡水,但是严苛的自然条件却拒绝了几乎所有生物,更吞噬过不少勇敢的人类生命。迄今为止,虽然南极已经有70多个科学考察站,但位于内陆冰盖之上的,也不过寥寥数个。冰盖雪原总体看似平坦,实际上地表却很崎岖,冰雪被风吹出各种奇特的造型。

(3)大冰盖之上放眼四望,白茫茫的一片:有时360度都是平直地平线;有时又一个坡连着一个坡,高高低低,让人晕头转向。脚下的冰雪,有时坑坑洼洼却硬似铁石,雪地车一小时只能走三五公里;有时平整光滑却格外松软,人走过去,突然塌下一片,露出下面无底的蓝色冰洞...

(4)南极大陆四面环海,科学家通常把南纬60度以上、环绕南极的海域称为“南大洋”或“南极海”,国际学界往往也把它视为第五大洋,与太平洋、北冰洋、印度洋和大西洋并列。南大洋贯通南极一圈,影响大气环流,导致南极地区比北极更冷。每年冬天,南大洋有上千万平方公里的海域冰封,让南极洲的冰雪面积比夏天增加一倍之多。从中国极地科考船“雪龙号”的甲板望向前方,如同一片白茫茫的冰原,看不出半点海水的痕迹。虽然前方是海,但是科考船并不能乘风破浪。

(5)即使在夏季,海里依然有大量的冰,足够高大的称“冰山”。人类记录过的最大冰山,宽40公里、长350公里,相当于半个海南岛。在南极海域,冰山和岛屿远看还真是不好分辨。冰山虽然硕大无比,却能快速移动。南极考察队员们有时会发现,昨天还阻住前路的冰山,一宿大风之后就漂走了,让人怀疑是神仙帮忙搬运的。

(6)除了大冰山,南极有时还会形成奇特的荷叶状浮冰。形成这种冰,一般都需要水面比较平静、同时气温又非常低。一片片白色的浮冰如浮萍般漂在海面上,因为相互摩擦,冰块失去菱角,又因低温继续凝结,最后形成椭圆、近似薄饼的形状,被称为“荷叶冰”。从雪龙号上拍摄的海面看,这是南极海面开始结冰的状态,很多小而薄的冰片浮在海水表层。除了南极之外,其他地方非常罕见。海冰没少给南极考察添麻烦,科考船难保会被浮冰困住。有时大块海冰融化过程中,因重心变化而“翻身”,激起的巨浪可以掀翻任何船只。

(7)地球每次出现极光,都是南北两极同时发生的。不过看极光,大多数人都是在北极,见过南极极光的人很少。因为即使有幸踏足南极,大多数人也都是在夏季,极昼天始终亮着,有极光也看不见。而冬季天黑有利于看极光,却少有人驻留了。

(8)我国南极科考站中,中山站和长城站都是有越冬队员驻守的全年站,纬度更高的中山站是观赏极光的好地方。欣赏绚丽的极光,是对南极越冬队员的特有奖励。

(9)除了上面讲到的冰盖、海冰、极光之外,南极大陆也有山岳,由于这里温度低、风力强,对山岩的塑造很有特色,想要继续了解南极的山岳,记得去看11月的《博物》特别策划——极之风景。(原文有改动)

13.本文是从哪些方面来说明南极风景很特别的?

14.请简要概括文中海冰的特征,并具体说说作者是如何对海冰特征进行说明的。

15.文中第6段加点的词语“一般”能否删掉?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