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光者

商业心理学将顾客分为()

A、有目的购物者。

B、有选择的购买者。

C、无目的购物者。

D、无目的观光者。

1963年的罗马举行的联合国旅行和旅游会议上,提出了“游客”这个概念,并规定游客包括()

A、旅游者

B、旅行者

C、游览者

D、观光者

1963年的“罗马会议”提出了游客的概念,并规定游客包括:()

A、旅游者和游览者

B、旅行者和游览者

C、游览者和旅行者

D、观光者和旅行者

【选择题】:旅游观光本身是一项文明而高尚的活动,参加这项活动的人理应多讲究一些礼仪,一个文明的旅游观光者要做到()。

A、爱护旅游观光地区的公共财物

B、尽量保持旅游观光地区的环境卫生和静谧气氛

C、旅游观光中注意礼让、谦让

D、控制好说话声音的音量

题目来源:现代礼仪与安身立德智慧树章节答案题库

古代欧洲思想家认为“天之生人,不是要我们做卑鄙下流的动物,它带我们到生活中来,到包罗万象的宇宙中来,要我们做万物的观光者,所以它一开始便在我们心灵中植下一种热情——对一切伟大的、比蜗牛们更神圣的事物的渴望。”材料反映的主要观点是( )

A.追求自由平等,反抗神学压制   B.肯定人的价值,强调发展个性

C.提倡个人奋斗,反对专制统治   D.主张三权分立,反对权力集中

古希腊哲学家朗吉弩斯的著作《论崇高》里有这样一段文字:“天之生人,不是要我们做卑鄙下流的动物,它带我们到生活中来,到包罗万象的宇宙中来,要我们做万物的观光者,所以它一开始便在我们心灵中植下一种热情——对一切伟大的,比我们更神圣的事物的渴望”。这段话反映的主要观点是

A.肯定人的价值,强调发展个性

B.强调人性至上,反对基督教信仰

C.提倡个人奋斗,鼓励发展私有

D.要求自由平等,反对神学世界观

宣传作为一种促销工具,其重要作用表现为()。
A.卖主可以利用宣传来介绍新产品、新品牌,从而打开市场销路
B.当某种产品的市场需求和销售下降时,卖主可利用宣传来恢复人们对该产品的兴趣,以增加需求和销售
C.知名度低的企业可利用宣传来引起人们的注意,提高知名度
D.公共形象欠佳的企业可利用宣传来改善形象及改善企业的内部组织机构
E.国家也可利用宣传来改善国家形象,吸引更多外国观光者和外国资本,或争取国际支援

材料一 注意到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越来越受到破坏的威胁,……考虑到鉴于威胁这类遗产的新危险的规模和严重性,整个国际社会有责任通过提供集体性援助来参与保护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文化和自然遗产;这种援助尽管不能代替有关国家采取的行动,但将成为它的有效补充。
——《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
材料二 从7月1日起,九寨沟将实行游客限量入景区制;……九寨沟由此成为全国第一个对游客实行限量入内的景区。九寨沟管理局葛立局长告诉记者,作出这一“限客”决定后.九寨沟仅门票收入一项,高峰期每日将减少收入一百万元以上。但是,为了保护好九寨沟这个不可再生的世界自然遣产.菅理局下决心采取限量措施。
——《华西都市报》(2001年6月25日)。
材料三 泰山的一些地方官员竟然提出“把风景的泰山,改造成经济的泰山”、把“岱顶建成热闹非凡的天上城市”等口号。于是,三条索道和一条公路真的把泰山变成了“经济山”,不仅有宾馆、饭店.还有娱乐城、电影院,非遗产商业建筑远远超过遗产建筑。如今,空中索道来来往往,大量游客纷至沓来,自然景观面目全非,泰山如同带上了沉重的镣铐。
——《泰山的镣铐》
材料四 我国云南省原来地处偏僻的丽江城.自从1997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后,招来了来自全世界的旅游观光者,每年有200万以上,年经济收入增加10多亿元,以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增长到占国民生产总值的50%左右。
——余晋岳《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手册》。
请回答:
小题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为什么要保护世界遗产?世界遗产的保护原则是什么?(5分)
小题2:九寨沟与泰山都是世界遗产,依据材料二、三分析两地管理部门对待世界遗产不同态度的原因。(4分)
小题3:依据材料三、四,分析旅游业与世界遗产保护之间的关系,你能从中得出什么启示?(3分)

从香港本岛乘坐油麻地渡轮公司的渡轮,在大屿山岛的梅嵩码头停靠后,人们一上岸就可以看到大屿山巴士公司总部的两层楼房及它的巴士总站。
大屿山岛是环绕香港本岛的200多个大小岛屿中的最大一个,其面积为香港本岛的两倍还多,这是一块尚未完全开发的宝地。
大屿山岛仅有居民2万多人,主要从事农副渔业生产,还有些与其相关的小型乡镇工业。正是因为如此,这里还保留着未受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中所产生的副作用影响的美丽田园、幽静海岸和纯朴的民俗。这无疑对深居香港闹市的人们有着巨大的吸引力。近年来,来岛观光度假的人们不断增加。尤其是位于该岛中部的宝莲寺新建立起了的世界最大的一尊露天铜佛,更使游客和善男信女们纷至沓来。据说前香港政府有关当局也正打算在大屿山建立新的旅游点,以增添香港这一东方明珠的光彩。
(1)大屿山巴士公司的背景
大屿山巴士公司是一家合股公司,它是由该岛的3家巴士公司“联德”、“昂平”和“大澳”合并而成。在那以前,由于岛上人烟稀少,香港几家较大巴士公司虽曾试图在这里开设线路,却都因为客流量过少,入不敷出而告吹。饱尝交通不便之苦的岛民只得自己凑资购买村车来对付。几经周折,渐渐形成了前述的3家巴士公司。但这些小公司经营原始,管理混乱,不断有交通事故发生。前香港当局针对这种情况,从1970年开始策划3家合并。几经筹备,大屿山巴士公司遂正式于1975年成立。该公司享有前香港当局赋予的独家经营大屿山巴士公司业务的专营权。
大屿山巴士公司的股东都是大屿山人,公司的第一代创建者都已退休,股份大多已转移到他们的子孙手中了。新一代的股东也大多迁居进20世纪80年代的香港市区中去了。
由于公司是由大屿山人创建的,公司的首要宗旨在于为大屿山人提供交通服务。因此即使在客源不足的情况下,公司仍坚持负亏营业。这样十多年来,大屿山巴士公司就成了地地道道的“大屿山人的巴士公司”,深受大屿山人的欢迎。公司的规模:公司有双层巴士13辆,单层巴士33辆和冷气巴士7辆,此外,公司还拥有一个小型汽车维修厂。1989年该公司的固定资产达640万港元,流动资金达560万港元,年营业额达460万港元,年税前利润达250万港元。
该公司的资金主要来源于股东的投资和银行的贷款。公司的股东都是老股东了,而且公司主要职员也都是股东或与股东有关的人士,这样做好处是,大家都关心公司的营业。公司也从来没有考虑过从外面吸收资本或引进专业人员当经理。况且公司的总资产还未能达到一个上市公司的标准,故也无法发行股票来筹资。
(2)公司的人事状况
公司设有董事会,有董事长1人,董事9人。现任董事长为陈奇先生(香港著名律师),董事中还包括1位香港大学教授,1位大屿山乡事会主席。公司的工作班子由1名经理和2名副经理(分别掌管营运和财务)及8名一般职员组成。维修厂由1名正厂长、1名副厂长负责。雇员还包括司机33人、售票员7人(大部分售票工作由自动售票机完成)。维修厂则有机修工12人。
近几年来,公司的经营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随着大屿山岛游客不断的增多,虽然平日公司仍以为当地乡民提供方便为主,但节假日却是主要服务于来岛的观光者和度假者。这样的变化对公司来说是喜忧参半:客源不断增加,促进了公司的发展,但同时也加剧了客流的波动性。公司的全年的最高月营业额(8月份,假期)是最低月营业额(5月份雨季,节假日少)的一倍多,全年的最低日营业额仅为最高日营业额的1/15。
波动性增加了经营管理的难度,带来两个具体问题:一是车辆问题,闲时一辆40多座的巴士,三成座位还不能满,忙时全部车辆上阵,还是应付不了。另一个是人员问题,虽然忙时,需要大批司机和售票员,但公司不敢雇佣太多固定人员,因为闲时这些人员的薪金、安排、管理都成问题。公司试图在节假日中雇佣临时工,但是在忙的季节里大家都忙,本岛本来就很难雇到多余的专业人员;而从外埠招募,则必须出比本地价钱高得多的代价才能聘到人;同时,临时雇员业务不熟悉,服务态度欠佳,加上管理调度上的忙乱,往往引起排长队的旅客不满,影响公司形象。如果公司失去在大屿山岛的巴士专营权,上述现象会造成公司极大的被动。在人员方面还遇到另外一个问题:维修工的培养。公司虽然有几位技术较高的老师傅,但老是带不出年轻人来。这主要是由于公司坚持雇佣本地人的方针所致。但招来的年轻人却往往以在维修厂工作为跳板,等他们的技术掌握到一定程度时,就跳到香港本岛或九龙去找工作。
(3)竞争激化的阴影
在大屿山提供客运服务的,如今已另有一家拥有40余辆的士的南星的士公司。南星的总站也设在梅嵩码头附近,不过从码头到的士总站要走约10分钟的路。由于专营权的限制,从上美山通往宝莲寺的3公里半的昂平道只准大屿山巴士公司的巴士行驶,不允许其他营业性的车辆来往。这项规定给大屿山巴士公司带来不少好处。南星公司正通过香港的士工会向前香港政府游说,以争取撤销这一限制。据说前香港有关当局也正在考虑整修昂平道,以适应不断增加客流的需求。
由于大屿山的发展,香港几家大的巴士、的士公司,也正寻找机会在这“被遗忘的角落”中插上一脚,因此大屿山巴士公司的专营权预计迟早要被取消的。尤其是,如果公司不能跟上形势的发展,无力承担不断增加的大屿山岛客运任务,那么专营权的丧失便指日可待。目前公司也正在努力通过各种渠道,争取专营权。
(4)修建新机场的挑战
港府屋宇地政署制定了“香港港口及机场发展策略”,并于1989年10月10日经前香港政府批准。根据这个规划的预测,至1996年香港的航空交通的年旅客人数可达2500万人次,年货运量可达120万吨;至2001年这对数据将变成3300万人次和170万吨;到了2006年前者要突破4000万人次,后者突破200万吨,这就远远超过现在香港航空港的承受能力。
因此,在这规划中前香港政府决定开发大屿山岛的赤鳏角国际机场以取代现有的启德机场。该机场将在1996-2001年这一段时间完成。根据长远规划,机场建成后,将从九龙通过青衣岛、马湾岛,接往大屿山岛东北角的青洲仔,再沿大屿山岛的北海岸,建造一条直通赤鳏角机场的高速公路。
赤鳏角位于大屿山岛的正北部,是一个三面环海的三角形半岛,至今仍是一片未开垦的处女地。离半岛最近的一个居民点是东涌乡。目前该乡只有千余人,按规划这里将要变成一个10多万人的大城镇。赤鳏角的开发,将彻底改变大屿山岛的面貌和本地大屿山人的生活(据长远规划,将来从香港本岛的西角青州也将有一条海底隧道向西直通大屿山岛),这也是大屿山巴士公司的经营者要回答的大题目。公司的决策者们已意识到不能对这些新动向不闻不问,必须尽快拿出一套新战略来应付了。他们知道,前面既包含有新机会,又蕴藏着潜在危险。简述公司总体战略的类型;
从香港本岛乘坐油麻地渡轮公司的渡轮,在大屿山岛的梅嵩码头停靠后,人们一上岸就可以看到大屿山巴士公司总部的两层楼房及它的巴士总站。
大屿山岛是环绕香港本岛的200多个大小岛屿中的最大一个,其面积为香港本岛的两倍还多,这是一块尚未完全开发的宝地。
大屿山岛仅有居民2万多人,主要从事农副渔业生产,还有些与其相关的小型乡镇工业。正是因为如此,这里还保留着未受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中所产生的副作用影响的美丽田园、幽静海岸和纯朴的民俗。这无疑对深居香港闹市的人们有着巨大的吸引力。近年来,来岛观光度假的人们不断增加。尤其是位于该岛中部的宝莲寺新建立起了的世界最大的一尊露天铜佛,更使游客和善男信女们纷至沓来。据说前香港政府有关当局也正打算在大屿山建立新的旅游点,以增添香港这一东方明珠的光彩。
(1)大屿山巴士公司的背景
大屿山巴士公司是一家合股公司,它是由该岛的3家巴士公司“联德”、“昂平”和“大澳”合并而成。在那以前,由于岛上人烟稀少,香港几家较大巴士公司虽曾试图在这里开设线路,却都因为客流量过少,入不敷出而告吹。饱尝交通不便之苦的岛民只得自己凑资购买村车来对付。几经周折,渐渐形成了前述的3家巴士公司。但这些小公司经营原始,管理混乱,不断有交通事故发生。前香港当局针对这种情况,从1970年开始策划3家合并。几经筹备,大屿山巴士公司遂正式于1975年成立。该公司享有前香港当局赋予的独家经营大屿山巴士公司业务的专营权。
大屿山巴士公司的股东都是大屿山人,公司的第一代创建者都已退休,股份大多已转移到他们的子孙手中了。新一代的股东也大多迁居进20世纪80年代的香港市区中去了。
由于公司是由大屿山人创建的,公司的首要宗旨在于为大屿山人提供交通服务。因此即使在客源不足的情况下,公司仍坚持负亏营业。这样十多年来,大屿山巴士公司就成了地地道道的“大屿山人的巴士公司”,深受大屿山人的欢迎。公司的规模:公司有双层巴士13辆,单层巴士33辆和冷气巴士7辆,此外,公司还拥有一个小型汽车维修厂。1989年该公司的固定资产达640万港元,流动资金达560万港元,年营业额达460万港元,年税前利润达250万港元。
该公司的资金主要来源于股东的投资和银行的贷款。公司的股东都是老股东了,而且公司主要职员也都是股东或与股东有关的人士,这样做好处是,大家都关心公司的营业。公司也从来没有考虑过从外面吸收资本或引进专业人员当经理。况且公司的总资产还未能达到一个上市公司的标准,故也无法发行股票来筹资。
(2)公司的人事状况
公司设有董事会,有董事长1人,董事9人。现任董事长为陈奇先生(香港著名律师),董事中还包括1位香港大学教授,1位大屿山乡事会主席。公司的工作班子由1名经理和2名副经理(分别掌管营运和财务)及8名一般职员组成。维修厂由1名正厂长、1名副厂长负责。雇员还包括司机33人、售票员7人(大部分售票工作由自动售票机完成)。维修厂则有机修工12人。
近几年来,公司的经营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随着大屿山岛游客不断的增多,虽然平日公司仍以为当地乡民提供方便为主,但节假日却是主要服务于来岛的观光者和度假者。这样的变化对公司来说是喜忧参半:客源不断增加,促进了公司的发展,但同时也加剧了客流的波动性。公司的全年的最高月营业额(8月份,假期)是最低月营业额(5月份雨季,节假日少)的一倍多,全年的最低日营业额仅为最高日营业额的1/15。
波动性增加了经营管理的难度,带来两个具体问题:一是车辆问题,闲时一辆40多座的巴士,三成座位还不能满,忙时全部车辆上阵,还是应付不了。另一个是人员问题,虽然忙时,需要大批司机和售票员,但公司不敢雇佣太多固定人员,因为闲时这些人员的薪金、安排、管理都成问题。公司试图在节假日中雇佣临时工,但是在忙的季节里大家都忙,本岛本来就很难雇到多余的专业人员;而从外埠招募,则必须出比本地价钱高得多的代价才能聘到人;同时,临时雇员业务不熟悉,服务态度欠佳,加上管理调度上的忙乱,往往引起排长队的旅客不满,影响公司形象。如果公司失去在大屿山岛的巴士专营权,上述现象会造成公司极大的被动。在人员方面还遇到另外一个问题:维修工的培养。公司虽然有几位技术较高的老师傅,但老是带不出年轻人来。这主要是由于公司坚持雇佣本地人的方针所致。但招来的年轻人却往往以在维修厂工作为跳板,等他们的技术掌握到一定程度时,就跳到香港本岛或九龙去找工作。
(3)竞争激化的阴影
在大屿山提供客运服务的,如今已另有一家拥有40余辆的士的南星的士公司。南星的总站也设在梅嵩码头附近,不过从码头到的士总站要走约10分钟的路。由于专营权的限制,从上美山通往宝莲寺的3公里半的昂平道只准大屿山巴士公司的巴士行驶,不允许其他营业性的车辆来往。这项规定给大屿山巴士公司带来不少好处。南星公司正通过香港的士工会向前香港政府游说,以争取撤销这一限制。据说前香港有关当局也正在考虑整修昂平道,以适应不断增加客流的需求。
由于大屿山的发展,香港几家大的巴士、的士公司,也正寻找机会在这“被遗忘的角落”中插上一脚,因此大屿山巴士公司的专营权预计迟早要被取消的。尤其是,如果公司不能跟上形势的发展,无力承担不断增加的大屿山岛客运任务,那么专营权的丧失便指日可待。目前公司也正在努力通过各种渠道,争取专营权。
(4)修建新机场的挑战
港府屋宇地政署制定了“香港港口及机场发展策略”,并于1989年10月10日经前香港政府批准。根据这个规划的预测,至1996年香港的航空交通的年旅客人数可达2500万人次,年货运量可达120万吨;至2001年这对数据将变成3300万人次和170万吨;到了2006年前者要突破4000万人次,后者突破200万吨,这就远远超过现在香港航空港的承受能力。
因此,在这规划中前香港政府决定开发大屿山岛的赤鳏角国际机场以取代现有的启德机场。该机场将在1996-2001年这一段时间完成。根据长远规划,机场建成后,将从九龙通过青衣岛、马湾岛,接往大屿山岛东北角的青洲仔,再沿大屿山岛的北海岸,建造一条直通赤鳏角机场的高速公路。
赤鳏角位于大屿山岛的正北部,是一个三面环海的三角形半岛,至今仍是一片未开垦的处女地。离半岛最近的一个居民点是东涌乡。目前该乡只有千余人,按规划这里将要变成一个10多万人的大城镇。赤鳏角的开发,将彻底改变大屿山岛的面貌和本地大屿山人的生活(据长远规划,将来从香港本岛的西角青州也将有一条海底隧道向西直通大屿山岛),这也是大屿山巴士公司的经营者要回答的大题目。公司的决策者们已意识到不能对这些新动向不闻不问,必须尽快拿出一套新战略来应付了。他们知道,前面既包含有新机会,又蕴藏着潜在危险。运用SWOT分析法对该公司进行分析;
从香港本岛乘坐油麻地渡轮公司的渡轮,在大屿山岛的梅嵩码头停靠后,人们一上岸就可以看到大屿山巴士公司总部的两层楼房及它的巴士总站。
大屿山岛是环绕香港本岛的200多个大小岛屿中的最大一个,其面积为香港本岛的两倍还多,这是一块尚未完全开发的宝地。
大屿山岛仅有居民2万多人,主要从事农副渔业生产,还有些与其相关的小型乡镇工业。正是因为如此,这里还保留着未受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中所产生的副作用影响的美丽田园、幽静海岸和纯朴的民俗。这无疑对深居香港闹市的人们有着巨大的吸引力。近年来,来岛观光度假的人们不断增加。尤其是位于该岛中部的宝莲寺新建立起了的世界最大的一尊露天铜佛,更使游客和善男信女们纷至沓来。据说前香港政府有关当局也正打算在大屿山建立新的旅游点,以增添香港这一东方明珠的光彩。
(1)大屿山巴士公司的背景
大屿山巴士公司是一家合股公司,它是由该岛的3家巴士公司“联德”、“昂平”和“大澳”合并而成。在那以前,由于岛上人烟稀少,香港几家较大巴士公司虽曾试图在这里开设线路,却都因为客流量过少,入不敷出而告吹。饱尝交通不便之苦的岛民只得自己凑资购买村车来对付。几经周折,渐渐形成了前述的3家巴士公司。但这些小公司经营原始,管理混乱,不断有交通事故发生。前香港当局针对这种情况,从1970年开始策划3家合并。几经筹备,大屿山巴士公司遂正式于1975年成立。该公司享有前香港当局赋予的独家经营大屿山巴士公司业务的专营权。
大屿山巴士公司的股东都是大屿山人,公司的第一代创建者都已退休,股份大多已转移到他们的子孙手中了。新一代的股东也大多迁居进20世纪80年代的香港市区中去了。
由于公司是由大屿山人创建的,公司的首要宗旨在于为大屿山人提供交通服务。因此即使在客源不足的情况下,公司仍坚持负亏营业。这样十多年来,大屿山巴士公司就成了地地道道的“大屿山人的巴士公司”,深受大屿山人的欢迎。公司的规模:公司有双层巴士13辆,单层巴士33辆和冷气巴士7辆,此外,公司还拥有一个小型汽车维修厂。1989年该公司的固定资产达640万港元,流动资金达560万港元,年营业额达460万港元,年税前利润达250万港元。
该公司的资金主要来源于股东的投资和银行的贷款。公司的股东都是老股东了,而且公司主要职员也都是股东或与股东有关的人士,这样做好处是,大家都关心公司的营业。公司也从来没有考虑过从外面吸收资本或引进专业人员当经理。况且公司的总资产还未能达到一个上市公司的标准,故也无法发行股票来筹资。
(2)公司的人事状况
公司设有董事会,有董事长1人,董事9人。现任董事长为陈奇先生(香港著名律师),董事中还包括1位香港大学教授,1位大屿山乡事会主席。公司的工作班子由1名经理和2名副经理(分别掌管营运和财务)及8名一般职员组成。维修厂由1名正厂长、1名副厂长负责。雇员还包括司机33人、售票员7人(大部分售票工作由自动售票机完成)。维修厂则有机修工12人。
近几年来,公司的经营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随着大屿山岛游客不断的增多,虽然平日公司仍以为当地乡民提供方便为主,但节假日却是主要服务于来岛的观光者和度假者。这样的变化对公司来说是喜忧参半:客源不断增加,促进了公司的发展,但同时也加剧了客流的波动性。公司的全年的最高月营业额(8月份,假期)是最低月营业额(5月份雨季,节假日少)的一倍多,全年的最低日营业额仅为最高日营业额的1/15。
波动性增加了经营管理的难度,带来两个具体问题:一是车辆问题,闲时一辆40多座的巴士,三成座位还不能满,忙时全部车辆上阵,还是应付不了。另一个是人员问题,虽然忙时,需要大批司机和售票员,但公司不敢雇佣太多固定人员,因为闲时这些人员的薪金、安排、管理都成问题。公司试图在节假日中雇佣临时工,但是在忙的季节里大家都忙,本岛本来就很难雇到多余的专业人员;而从外埠招募,则必须出比本地价钱高得多的代价才能聘到人;同时,临时雇员业务不熟悉,服务态度欠佳,加上管理调度上的忙乱,往往引起排长队的旅客不满,影响公司形象。如果公司失去在大屿山岛的巴士专营权,上述现象会造成公司极大的被动。在人员方面还遇到另外一个问题:维修工的培养。公司虽然有几位技术较高的老师傅,但老是带不出年轻人来。这主要是由于公司坚持雇佣本地人的方针所致。但招来的年轻人却往往以在维修厂工作为跳板,等他们的技术掌握到一定程度时,就跳到香港本岛或九龙去找工作。
(3)竞争激化的阴影
在大屿山提供客运服务的,如今已另有一家拥有40余辆的士的南星的士公司。南星的总站也设在梅嵩码头附近,不过从码头到的士总站要走约10分钟的路。由于专营权的限制,从上美山通往宝莲寺的3公里半的昂平道只准大屿山巴士公司的巴士行驶,不允许其他营业性的车辆来往。这项规定给大屿山巴士公司带来不少好处。南星公司正通过香港的士工会向前香港政府游说,以争取撤销这一限制。据说前香港有关当局也正在考虑整修昂平道,以适应不断增加客流的需求。
由于大屿山的发展,香港几家大的巴士、的士公司,也正寻找机会在这“被遗忘的角落”中插上一脚,因此大屿山巴士公司的专营权预计迟早要被取消的。尤其是,如果公司不能跟上形势的发展,无力承担不断增加的大屿山岛客运任务,那么专营权的丧失便指日可待。目前公司也正在努力通过各种渠道,争取专营权。
(4)修建新机场的挑战
港府屋宇地政署制定了“香港港口及机场发展策略”,并于1989年10月10日经前香港政府批准。根据这个规划的预测,至1996年香港的航空交通的年旅客人数可达2500万人次,年货运量可达120万吨;至2001年这对数据将变成3300万人次和170万吨;到了2006年前者要突破4000万人次,后者突破200万吨,这就远远超过现在香港航空港的承受能力。
因此,在这规划中前香港政府决定开发大屿山岛的赤鳏角国际机场以取代现有的启德机场。该机场将在1996-2001年这一段时间完成。根据长远规划,机场建成后,将从九龙通过青衣岛、马湾岛,接往大屿山岛东北角的青洲仔,再沿大屿山岛的北海岸,建造一条直通赤鳏角机场的高速公路。
赤鳏角位于大屿山岛的正北部,是一个三面环海的三角形半岛,至今仍是一片未开垦的处女地。离半岛最近的一个居民点是东涌乡。目前该乡只有千余人,按规划这里将要变成一个10多万人的大城镇。赤鳏角的开发,将彻底改变大屿山岛的面貌和本地大屿山人的生活(据长远规划,将来从香港本岛的西角青州也将有一条海底隧道向西直通大屿山岛),这也是大屿山巴士公司的经营者要回答的大题目。公司的决策者们已意识到不能对这些新动向不闻不问,必须尽快拿出一套新战略来应付了。他们知道,前面既包含有新机会,又蕴藏着潜在危险。结合案例请提出该公司今后的总体发展战略选择和发展战略的主要途径。
从香港本岛乘坐油麻地渡轮公司的渡轮,在大屿山岛的梅嵩码头停靠后,人们一上岸就可以看到大屿山巴士公司总部的两层楼房及它的巴士总站。
大屿山岛是环绕香港本岛的200多个大小岛屿中的最大一个,其面积为香港本岛的两倍还多,这是一块尚未完全开发的宝地。
大屿山岛仅有居民2万多人,主要从事农副渔业生产,还有些与其相关的小型乡镇工业。正是因为如此,这里还保留着未受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中所产生的副作用影响的美丽田园、幽静海岸和纯朴的民俗。这无疑对深居香港闹市的人们有着巨大的吸引力。近年来,来岛观光度假的人们不断增加。尤其是位于该岛中部的宝莲寺新建立起了的世界最大的一尊露天铜佛,更使游客和善男信女们纷至沓来。据说前香港政府有关当局也正打算在大屿山建立新的旅游点,以增添香港这一东方明珠的光彩。
(1)大屿山巴士公司的背景
大屿山巴士公司是一家合股公司,它是由该岛的3家巴士公司“联德”、“昂平”和“大澳”合并而成。在那以前,由于岛上人烟稀少,香港几家较大巴士公司虽曾试图在这里开设线路,却都因为客流量过少,入不敷出而告吹。饱尝交通不便之苦的岛民只得自己凑资购买村车来对付。几经周折,渐渐形成了前述的3家巴士公司。但这些小公司经营原始,管理混乱,不断有交通事故发生。前香港当局针对这种情况,从1970年开始策划3家合并。几经筹备,大屿山巴士公司遂正式于1975年成立。该公司享有前香港当局赋予的独家经营大屿山巴士公司业务的专营权。
大屿山巴士公司的股东都是大屿山人,公司的第一代创建者都已退休,股份大多已转移到他们的子孙手中了。新一代的股东也大多迁居进20世纪80年代的香港市区中去了。
由于公司是由大屿山人创建的,公司的首要宗旨在于为大屿山人提供交通服务。因此即使在客源不足的情况下,公司仍坚持负亏营业。这样十多年来,大屿山巴士公司就成了地地道道的“大屿山人的巴士公司”,深受大屿山人的欢迎。公司的规模:公司有双层巴士13辆,单层巴士33辆和冷气巴士7辆,此外,公司还拥有一个小型汽车维修厂。1989年该公司的固定资产达640万港元,流动资金达560万港元,年营业额达460万港元,年税前利润达250万港元。
该公司的资金主要来源于股东的投资和银行的贷款。公司的股东都是老股东了,而且公司主要职员也都是股东或与股东有关的人士,这样做好处是,大家都关心公司的营业。公司也从来没有考虑过从外面吸收资本或引进专业人员当经理。况且公司的总资产还未能达到一个上市公司的标准,故也无法发行股票来筹资。
(2)公司的人事状况
公司设有董事会,有董事长1人,董事9人。现任董事长为陈奇先生(香港著名律师),董事中还包括1位香港大学教授,1位大屿山乡事会主席。公司的工作班子由1名经理和2名副经理(分别掌管营运和财务)及8名一般职员组成。维修厂由1名正厂长、1名副厂长负责。雇员还包括司机33人、售票员7人(大部分售票工作由自动售票机完成)。维修厂则有机修工12人。
近几年来,公司的经营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随着大屿山岛游客不断的增多,虽然平日公司仍以为当地乡民提供方便为主,但节假日却是主要服务于来岛的观光者和度假者。这样的变化对公司来说是喜忧参半:客源不断增加,促进了公司的发展,但同时也加剧了客流的波动性。公司的全年的最高月营业额(8月份,假期)是最低月营业额(5月份雨季,节假日少)的一倍多,全年的最低日营业额仅为最高日营业额的1/15。
波动性增加了经营管理的难度,带来两个具体问题:一是车辆问题,闲时一辆40多座的巴士,三成座位还不能满,忙时全部车辆上阵,还是应付不了。另一个是人员问题,虽然忙时,需要大批司机和售票员,但公司不敢雇佣太多固定人员,因为闲时这些人员的薪金、安排、管理都成问题。公司试图在节假日中雇佣临时工,但是在忙的季节里大家都忙,本岛本来就很难雇到多余的专业人员;而从外埠招募,则必须出比本地价钱高得多的代价才能聘到人;同时,临时雇员业务不熟悉,服务态度欠佳,加上管理调度上的忙乱,往往引起排长队的旅客不满,影响公司形象。如果公司失去在大屿山岛的巴士专营权,上述现象会造成公司极大的被动。在人员方面还遇到另外一个问题:维修工的培养。公司虽然有几位技术较高的老师傅,但老是带不出年轻人来。这主要是由于公司坚持雇佣本地人的方针所致。但招来的年轻人却往往以在维修厂工作为跳板,等他们的技术掌握到一定程度时,就跳到香港本岛或九龙去找工作。
(3)竞争激化的阴影
在大屿山提供客运服务的,如今已另有一家拥有40余辆的士的南星的士公司。南星的总站也设在梅嵩码头附近,不过从码头到的士总站要走约10分钟的路。由于专营权的限制,从上美山通往宝莲寺的3公里半的昂平道只准大屿山巴士公司的巴士行驶,不允许其他营业性的车辆来往。这项规定给大屿山巴士公司带来不少好处。南星公司正通过香港的士工会向前香港政府游说,以争取撤销这一限制。据说前香港有关当局也正在考虑整修昂平道,以适应不断增加客流的需求。
由于大屿山的发展,香港几家大的巴士、的士公司,也正寻找机会在这“被遗忘的角落”中插上一脚,因此大屿山巴士公司的专营权预计迟早要被取消的。尤其是,如果公司不能跟上形势的发展,无力承担不断增加的大屿山岛客运任务,那么专营权的丧失便指日可待。目前公司也正在努力通过各种渠道,争取专营权。
(4)修建新机场的挑战
港府屋宇地政署制定了“香港港口及机场发展策略”,并于1989年10月10日经前香港政府批准。根据这个规划的预测,至1996年香港的航空交通的年旅客人数可达2500万人次,年货运量可达120万吨;至2001年这对数据将变成3300万人次和170万吨;到了2006年前者要突破4000万人次,后者突破200万吨,这就远远超过现在香港航空港的承受能力。
因此,在这规划中前香港政府决定开发大屿山岛的赤鳏角国际机场以取代现有的启德机场。该机场将在1996-2001年这一段时间完成。根据长远规划,机场建成后,将从九龙通过青衣岛、马湾岛,接往大屿山岛东北角的青洲仔,再沿大屿山岛的北海岸,建造一条直通赤鳏角机场的高速公路。
赤鳏角位于大屿山岛的正北部,是一个三面环海的三角形半岛,至今仍是一片未开垦的处女地。离半岛最近的一个居民点是东涌乡。目前该乡只有千余人,按规划这里将要变成一个10多万人的大城镇。赤鳏角的开发,将彻底改变大屿山岛的面貌和本地大屿山人的生活(据长远规划,将来从香港本岛的西角青州也将有一条海底隧道向西直通大屿山岛),这也是大屿山巴士公司的经营者要回答的大题目。公司的决策者们已意识到不能对这些新动向不闻不问,必须尽快拿出一套新战略来应付了。他们知道,前面既包含有新机会,又蕴藏着潜在危险。该公司原有的企业使命是什么?根据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变化该公司的战略需要做什么样的调整,才能继续生存与发展;
从香港本岛乘坐油麻地渡轮公司的渡轮,在大屿山岛的梅嵩码头停靠后,人们一上岸就可以看到大屿山巴士公司总部的两层楼房及它的巴士总站。
大屿山岛是环绕香港本岛的200多个大小岛屿中的最大一个,其面积为香港本岛的两倍还多,这是一块尚未完全开发的宝地。
大屿山岛仅有居民2万多人,主要从事农副渔业生产,还有些与其相关的小型乡镇工业。正是因为如此,这里还保留着未受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中所产生的副作用影响的美丽田园、幽静海岸和纯朴的民俗。这无疑对深居香港闹市的人们有着巨大的吸引力。近年来,来岛观光度假的人们不断增加。尤其是位于该岛中部的宝莲寺新建立起了的世界最大的一尊露天铜佛,更使游客和善男信女们纷至沓来。据说前香港政府有关当局也正打算在大屿山建立新的旅游点,以增添香港这一东方明珠的光彩。
(1)大屿山巴士公司的背景
大屿山巴士公司是一家合股公司,它是由该岛的3家巴士公司“联德”、“昂平”和“大澳”合并而成。在那以前,由于岛上人烟稀少,香港几家较大巴士公司虽曾试图在这里开设线路,却都因为客流量过少,入不敷出而告吹。饱尝交通不便之苦的岛民只得自己凑资购买村车来对付。几经周折,渐渐形成了前述的3家巴士公司。但这些小公司经营原始,管理混乱,不断有交通事故发生。前香港当局针对这种情况,从1970年开始策划3家合并。几经筹备,大屿山巴士公司遂正式于1975年成立。该公司享有前香港当局赋予的独家经营大屿山巴士公司业务的专营权。
大屿山巴士公司的股东都是大屿山人,公司的第一代创建者都已退休,股份大多已转移到他们的子孙手中了。新一代的股东也大多迁居进20世纪80年代的香港市区中去了。
由于公司是由大屿山人创建的,公司的首要宗旨在于为大屿山人提供交通服务。因此即使在客源不足的情况下,公司仍坚持负亏营业。这样十多年来,大屿山巴士公司就成了地地道道的“大屿山人的巴士公司”,深受大屿山人的欢迎。公司的规模:公司有双层巴士13辆,单层巴士33辆和冷气巴士7辆,此外,公司还拥有一个小型汽车维修厂。1989年该公司的固定资产达640万港元,流动资金达560万港元,年营业额达460万港元,年税前利润达250万港元。
该公司的资金主要来源于股东的投资和银行的贷款。公司的股东都是老股东了,而且公司主要职员也都是股东或与股东有关的人士,这样做好处是,大家都关心公司的营业。公司也从来没有考虑过从外面吸收资本或引进专业人员当经理。况且公司的总资产还未能达到一个上市公司的标准,故也无法发行股票来筹资。
(2)公司的人事状况
公司设有董事会,有董事长1人,董事9人。现任董事长为陈奇先生(香港著名律师),董事中还包括1位香港大学教授,1位大屿山乡事会主席。公司的工作班子由1名经理和2名副经理(分别掌管营运和财务)及8名一般职员组成。维修厂由1名正厂长、1名副厂长负责。雇员还包括司机33人、售票员7人(大部分售票工作由自动售票机完成)。维修厂则有机修工12人。
近几年来,公司的经营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随着大屿山岛游客不断的增多,虽然平日公司仍以为当地乡民提供方便为主,但节假日却是主要服务于来岛的观光者和度假者。这样的变化对公司来说是喜忧参半:客源不断增加,促进了公司的发展,但同时也加剧了客流的波动性。公司的全年的最高月营业额(8月份,假期)是最低月营业额(5月份雨季,节假日少)的一倍多,全年的最低日营业额仅为最高日营业额的1/15。
波动性增加了经营管理的难度,带来两个具体问题:一是车辆问题,闲时一辆40多座的巴士,三成座位还不能满,忙时全部车辆上阵,还是应付不了。另一个是人员问题,虽然忙时,需要大批司机和售票员,但公司不敢雇佣太多固定人员,因为闲时这些人员的薪金、安排、管理都成问题。公司试图在节假日中雇佣临时工,但是在忙的季节里大家都忙,本岛本来就很难雇到多余的专业人员;而从外埠招募,则必须出比本地价钱高得多的代价才能聘到人;同时,临时雇员业务不熟悉,服务态度欠佳,加上管理调度上的忙乱,往往引起排长队的旅客不满,影响公司形象。如果公司失去在大屿山岛的巴士专营权,上述现象会造成公司极大的被动。在人员方面还遇到另外一个问题:维修工的培养。公司虽然有几位技术较高的老师傅,但老是带不出年轻人来。这主要是由于公司坚持雇佣本地人的方针所致。但招来的年轻人却往往以在维修厂工作为跳板,等他们的技术掌握到一定程度时,就跳到香港本岛或九龙去找工作。
(3)竞争激化的阴影
在大屿山提供客运服务的,如今已另有一家拥有40余辆的士的南星的士公司。南星的总站也设在梅嵩码头附近,不过从码头到的士总站要走约10分钟的路。由于专营权的限制,从上美山通往宝莲寺的3公里半的昂平道只准大屿山巴士公司的巴士行驶,不允许其他营业性的车辆来往。这项规定给大屿山巴士公司带来不少好处。南星公司正通过香港的士工会向前香港政府游说,以争取撤销这一限制。据说前香港有关当局也正在考虑整修昂平道,以适应不断增加客流的需求。
由于大屿山的发展,香港几家大的巴士、的士公司,也正寻找机会在这“被遗忘的角落”中插上一脚,因此大屿山巴士公司的专营权预计迟早要被取消的。尤其是,如果公司不能跟上形势的发展,无力承担不断增加的大屿山岛客运任务,那么专营权的丧失便指日可待。目前公司也正在努力通过各种渠道,争取专营权。
(4)修建新机场的挑战
港府屋宇地政署制定了“香港港口及机场发展策略”,并于1989年10月10日经前香港政府批准。根据这个规划的预测,至1996年香港的航空交通的年旅客人数可达2500万人次,年货运量可达120万吨;至2001年这对数据将变成3300万人次和170万吨;到了2006年前者要突破4000万人次,后者突破200万吨,这就远远超过现在香港航空港的承受能力。
因此,在这规划中前香港政府决定开发大屿山岛的赤鳏角国际机场以取代现有的启德机场。该机场将在1996-2001年这一段时间完成。根据长远规划,机场建成后,将从九龙通过青衣岛、马湾岛,接往大屿山岛东北角的青洲仔,再沿大屿山岛的北海岸,建造一条直通赤鳏角机场的高速公路。
赤鳏角位于大屿山岛的正北部,是一个三面环海的三角形半岛,至今仍是一片未开垦的处女地。离半岛最近的一个居民点是东涌乡。目前该乡只有千余人,按规划这里将要变成一个10多万人的大城镇。赤鳏角的开发,将彻底改变大屿山岛的面貌和本地大屿山人的生活(据长远规划,将来从香港本岛的西角青州也将有一条海底隧道向西直通大屿山岛),这也是大屿山巴士公司的经营者要回答的大题目。公司的决策者们已意识到不能对这些新动向不闻不问,必须尽快拿出一套新战略来应付了。他们知道,前面既包含有新机会,又蕴藏着潜在危险。
本题目主要考核战略变革的时机选择、战略变革按性质划分的两种类型、战略变革的发展阶段以及各阶段的特点、战略变革的种类、战略变革的主要任务等内容。简述公司总体战略的类型;
从香港本岛乘坐油麻地渡轮公司的渡轮,在大屿山岛的梅嵩码头停靠后,人们一上岸就可以看到大屿山巴士公司总部的两层楼房及它的巴士总站。
大屿山岛是环绕香港本岛的200多个大小岛屿中的最大一个,其面积为香港本岛的两倍还多,这是一块尚未完全开发的宝地。
大屿山岛仅有居民2万多人,主要从事农副渔业生产,还有些与其相关的小型乡镇工业。正是因为如此,这里还保留着未受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中所产生的副作用影响的美丽田园、幽静海岸和纯朴的民俗。这无疑对深居香港闹市的人们有着巨大的吸引力。近年来,来岛观光度假的人们不断增加。尤其是位于该岛中部的宝莲寺新建立起了的世界最大的一尊露天铜佛,更使游客和善男信女们纷至沓来。据说前香港政府有关当局也正打算在大屿山建立新的旅游点,以增添香港这一东方明珠的光彩。
(1)大屿山巴士公司的背景
大屿山巴士公司是一家合股公司,它是由该岛的3家巴士公司“联德”、“昂平”和“大澳”合并而成。在那以前,由于岛上人烟稀少,香港几家较大巴士公司虽曾试图在这里开设线路,却都因为客流量过少,入不敷出而告吹。饱尝交通不便之苦的岛民只得自己凑资购买村车来对付。几经周折,渐渐形成了前述的3家巴士公司。但这些小公司经营原始,管理混乱,不断有交通事故发生。前香港当局针对这种情况,从1970年开始策划3家合并。几经筹备,大屿山巴士公司遂正式于1975年成立。该公司享有前香港当局赋予的独家经营大屿山巴士公司业务的专营权。
大屿山巴士公司的股东都是大屿山人,公司的第一代创建者都已退休,股份大多已转移到他们的子孙手中了。新一代的股东也大多迁居进20世纪80年代的香港市区中去了。
由于公司是由大屿山人创建的,公司的首要宗旨在于为大屿山人提供交通服务。因此即使在客源不足的情况下,公司仍坚持负亏营业。这样十多年来,大屿山巴士公司就成了地地道道的“大屿山人的巴士公司”,深受大屿山人的欢迎。公司的规模:公司有双层巴士13辆,单层巴士33辆和冷气巴士7辆,此外,公司还拥有一个小型汽车维修厂。1989年该公司的固定资产达640万港元,流动资金达560万港元,年营业额达460万港元,年税前利润达250万港元。
该公司的资金主要来源于股东的投资和银行的贷款。公司的股东都是老股东了,而且公司主要职员也都是股东或与股东有关的人士,这样做好处是,大家都关心公司的营业。公司也从来没有考虑过从外面吸收资本或引进专业人员当经理。况且公司的总资产还未能达到一个上市公司的标准,故也无法发行股票来筹资。
(2)公司的人事状况
公司设有董事会,有董事长1人,董事9人。现任董事长为陈奇先生(香港著名律师),董事中还包括1位香港大学教授,1位大屿山乡事会主席。公司的工作班子由1名经理和2名副经理(分别掌管营运和财务)及8名一般职员组成。维修厂由1名正厂长、1名副厂长负责。雇员还包括司机33人、售票员7人(大部分售票工作由自动售票机完成)。维修厂则有机修工12人。
近几年来,公司的经营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随着大屿山岛游客不断的增多,虽然平日公司仍以为当地乡民提供方便为主,但节假日却是主要服务于来岛的观光者和度假者。这样的变化对公司来说是喜忧参半:客源不断增加,促进了公司的发展,但同时也加剧了客流的波动性。公司的全年的最高月营业额(8月份,假期)是最低月营业额(5月份雨季,节假日少)的一倍多,全年的最低日营业额仅为最高日营业额的1/15。
波动性增加了经营管理的难度,带来两个具体问题:一是车辆问题,闲时一辆40多座的巴士,三成座位还不能满,忙时全部车辆上阵,还是应付不了。另一个是人员问题,虽然忙时,需要大批司机和售票员,但公司不敢雇佣太多固定人员,因为闲时这些人员的薪金、安排、管理都成问题。公司试图在节假日中雇佣临时工,但是在忙的季节里大家都忙,本岛本来就很难雇到多余的专业人员;而从外埠招募,则必须出比本地价钱高得多的代价才能聘到人;同时,临时雇员业务不熟悉,服务态度欠佳,加上管理调度上的忙乱,往往引起排长队的旅客不满,影响公司形象。如果公司失去在大屿山岛的巴士专营权,上述现象会造成公司极大的被动。在人员方面还遇到另外一个问题:维修工的培养。公司虽然有几位技术较高的老师傅,但老是带不出年轻人来。这主要是由于公司坚持雇佣本地人的方针所致。但招来的年轻人却往往以在维修厂工作为跳板,等他们的技术掌握到一定程度时,就跳到香港本岛或九龙去找工作。
(3)竞争激化的阴影
在大屿山提供客运服务的,如今已另有一家拥有40余辆的士的南星的士公司。南星的总站也设在梅嵩码头附近,不过从码头到的士总站要走约10分钟的路。由于专营权的限制,从上美山通往宝莲寺的3公里半的昂平道只准大屿山巴士公司的巴士行驶,不允许其他营业性的车辆来往。这项规定给大屿山巴士公司带来不少好处。南星公司正通过香港的士工会向前香港政府游说,以争取撤销这一限制。据说前香港有关当局也正在考虑整修昂平道,以适应不断增加客流的需求。
由于大屿山的发展,香港几家大的巴士、的士公司,也正寻找机会在这“被遗忘的角落”中插上一脚,因此大屿山巴士公司的专营权预计迟早要被取消的。尤其是,如果公司不能跟上形势的发展,无力承担不断增加的大屿山岛客运任务,那么专营权的丧失便指日可待。目前公司也正在努力通过各种渠道,争取专营权。
(4)修建新机场的挑战
港府屋宇地政署制定了“香港港口及机场发展策略”,并于1989年10月10日经前香港政府批准。根据这个规划的预测,至1996年香港的航空交通的年旅客人数可达2500万人次,年货运量可达120万吨;至2001年这对数据将变成3300万人次和170万吨;到了2006年前者要突破4000万人次,后者突破200万吨,这就远远超过现在香港航空港的承受能力。
因此,在这规划中前香港政府决定开发大屿山岛的赤鳏角国际机场以取代现有的启德机场。该机场将在1996-2001年这一段时间完成。根据长远规划,机场建成后,将从九龙通过青衣岛、马湾岛,接往大屿山岛东北角的青洲仔,再沿大屿山岛的北海岸,建造一条直通赤鳏角机场的高速公路。
赤鳏角位于大屿山岛的正北部,是一个三面环海的三角形半岛,至今仍是一片未开垦的处女地。离半岛最近的一个居民点是东涌乡。目前该乡只有千余人,按规划这里将要变成一个10多万人的大城镇。赤鳏角的开发,将彻底改变大屿山岛的面貌和本地大屿山人的生活(据长远规划,将来从香港本岛的西角青州也将有一条海底隧道向西直通大屿山岛),这也是大屿山巴士公司的经营者要回答的大题目。公司的决策者们已意识到不能对这些新动向不闻不问,必须尽快拿出一套新战略来应付了。他们知道,前面既包含有新机会,又蕴藏着潜在危险。
本题目主要考核战略变革的时机选择、战略变革按性质划分的两种类型、战略变革的发展阶段以及各阶段的特点、战略变革的种类、战略变革的主要任务等内容。运用SWOT分析法对该公司进行分析;
从香港本岛乘坐油麻地渡轮公司的渡轮,在大屿山岛的梅嵩码头停靠后,人们一上岸就可以看到大屿山巴士公司总部的两层楼房及它的巴士总站。
大屿山岛是环绕香港本岛的200多个大小岛屿中的最大一个,其面积为香港本岛的两倍还多,这是一块尚未完全开发的宝地。
大屿山岛仅有居民2万多人,主要从事农副渔业生产,还有些与其相关的小型乡镇工业。正是因为如此,这里还保留着未受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中所产生的副作用影响的美丽田园、幽静海岸和纯朴的民俗。这无疑对深居香港闹市的人们有着巨大的吸引力。近年来,来岛观光度假的人们不断增加。尤其是位于该岛中部的宝莲寺新建立起了的世界最大的一尊露天铜佛,更使游客和善男信女们纷至沓来。据说前香港政府有关当局也正打算在大屿山建立新的旅游点,以增添香港这一东方明珠的光彩。
(1)大屿山巴士公司的背景
大屿山巴士公司是一家合股公司,它是由该岛的3家巴士公司“联德”、“昂平”和“大澳”合并而成。在那以前,由于岛上人烟稀少,香港几家较大巴士公司虽曾试图在这里开设线路,却都因为客流量过少,入不敷出而告吹。饱尝交通不便之苦的岛民只得自己凑资购买村车来对付。几经周折,渐渐形成了前述的3家巴士公司。但这些小公司经营原始,管理混乱,不断有交通事故发生。前香港当局针对这种情况,从1970年开始策划3家合并。几经筹备,大屿山巴士公司遂正式于1975年成立。该公司享有前香港当局赋予的独家经营大屿山巴士公司业务的专营权。
大屿山巴士公司的股东都是大屿山人,公司的第一代创建者都已退休,股份大多已转移到他们的子孙手中了。新一代的股东也大多迁居进20世纪80年代的香港市区中去了。
由于公司是由大屿山人创建的,公司的首要宗旨在于为大屿山人提供交通服务。因此即使在客源不足的情况下,公司仍坚持负亏营业。这样十多年来,大屿山巴士公司就成了地地道道的“大屿山人的巴士公司”,深受大屿山人的欢迎。公司的规模:公司有双层巴士13辆,单层巴士33辆和冷气巴士7辆,此外,公司还拥有一个小型汽车维修厂。1989年该公司的固定资产达640万港元,流动资金达560万港元,年营业额达460万港元,年税前利润达250万港元。
该公司的资金主要来源于股东的投资和银行的贷款。公司的股东都是老股东了,而且公司主要职员也都是股东或与股东有关的人士,这样做好处是,大家都关心公司的营业。公司也从来没有考虑过从外面吸收资本或引进专业人员当经理。况且公司的总资产还未能达到一个上市公司的标准,故也无法发行股票来筹资。
(2)公司的人事状况
公司设有董事会,有董事长1人,董事9人。现任董事长为陈奇先生(香港著名律师),董事中还包括1位香港大学教授,1位大屿山乡事会主席。公司的工作班子由1名经理和2名副经理(分别掌管营运和财务)及8名一般职员组成。维修厂由1名正厂长、1名副厂长负责。雇员还包括司机33人、售票员7人(大部分售票工作由自动售票机完成)。维修厂则有机修工12人。
近几年来,公司的经营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随着大屿山岛游客不断的增多,虽然平日公司仍以为当地乡民提供方便为主,但节假日却是主要服务于来岛的观光者和度假者。这样的变化对公司来说是喜忧参半:客源不断增加,促进了公司的发展,但同时也加剧了客流的波动性。公司的全年的最高月营业额(8月份,假期)是最低月营业额(5月份雨季,节假日少)的一倍多,全年的最低日营业额仅为最高日营业额的1/15。
波动性增加了经营管理的难度,带来两个具体问题:一是车辆问题,闲时一辆40多座的巴士,三成座位还不能满,忙时全部车辆上阵,还是应付不了。另一个是人员问题,虽然忙时,需要大批司机和售票员,但公司不敢雇佣太多固定人员,因为闲时这些人员的薪金、安排、管理都成问题。公司试图在节假日中雇佣临时工,但是在忙的季节里大家都忙,本岛本来就很难雇到多余的专业人员;而从外埠招募,则必须出比本地价钱高得多的代价才能聘到人;同时,临时雇员业务不熟悉,服务态度欠佳,加上管理调度上的忙乱,往往引起排长队的旅客不满,影响公司形象。如果公司失去在大屿山岛的巴士专营权,上述现象会造成公司极大的被动。在人员方面还遇到另外一个问题:维修工的培养。公司虽然有几位技术较高的老师傅,但老是带不出年轻人来。这主要是由于公司坚持雇佣本地人的方针所致。但招来的年轻人却往往以在维修厂工作为跳板,等他们的技术掌握到一定程度时,就跳到香港本岛或九龙去找工作。
(3)竞争激化的阴影
在大屿山提供客运服务的,如今已另有一家拥有40余辆的士的南星的士公司。南星的总站也设在梅嵩码头附近,不过从码头到的士总站要走约10分钟的路。由于专营权的限制,从上美山通往宝莲寺的3公里半的昂平道只准大屿山巴士公司的巴士行驶,不允许其他营业性的车辆来往。这项规定给大屿山巴士公司带来不少好处。南星公司正通过香港的士工会向前香港政府游说,以争取撤销这一限制。据说前香港有关当局也正在考虑整修昂平道,以适应不断增加客流的需求。
由于大屿山的发展,香港几家大的巴士、的士公司,也正寻找机会在这“被遗忘的角落”中插上一脚,因此大屿山巴士公司的专营权预计迟早要被取消的。尤其是,如果公司不能跟上形势的发展,无力承担不断增加的大屿山岛客运任务,那么专营权的丧失便指日可待。目前公司也正在努力通过各种渠道,争取专营权。
(4)修建新机场的挑战
港府屋宇地政署制定了“香港港口及机场发展策略”,并于1989年10月10日经前香港政府批准。根据这个规划的预测,至1996年香港的航空交通的年旅客人数可达2500万人次,年货运量可达120万吨;至2001年这对数据将变成3300万人次和170万吨;到了2006年前者要突破4000万人次,后者突破200万吨,这就远远超过现在香港航空港的承受能力。
因此,在这规划中前香港政府决定开发大屿山岛的赤鳏角国际机场以取代现有的启德机场。该机场将在1996-2001年这一段时间完成。根据长远规划,机场建成后,将从九龙通过青衣岛、马湾岛,接往大屿山岛东北角的青洲仔,再沿大屿山岛的北海岸,建造一条直通赤鳏角机场的高速公路。
赤鳏角位于大屿山岛的正北部,是一个三面环海的三角形半岛,至今仍是一片未开垦的处女地。离半岛最近的一个居民点是东涌乡。目前该乡只有千余人,按规划这里将要变成一个10多万人的大城镇。赤鳏角的开发,将彻底改变大屿山岛的面貌和本地大屿山人的生活(据长远规划,将来从香港本岛的西角青州也将有一条海底隧道向西直通大屿山岛),这也是大屿山巴士公司的经营者要回答的大题目。公司的决策者们已意识到不能对这些新动向不闻不问,必须尽快拿出一套新战略来应付了。他们知道,前面既包含有新机会,又蕴藏着潜在危险。
本题目主要考核战略变革的时机选择、战略变革按性质划分的两种类型、战略变革的发展阶段以及各阶段的特点、战略变革的种类、战略变革的主要任务等内容。结合案例请提出该公司今后的总体发展战略选择和发展战略的主要途径。
从香港本岛乘坐油麻地渡轮公司的渡轮,在大屿山岛的梅嵩码头停靠后,人们一上岸就可以看到大屿山巴士公司总部的两层楼房及它的巴士总站。
大屿山岛是环绕香港本岛的200多个大小岛屿中的最大一个,其面积为香港本岛的两倍还多,这是一块尚未完全开发的宝地。
大屿山岛仅有居民2万多人,主要从事农副渔业生产,还有些与其相关的小型乡镇工业。正是因为如此,这里还保留着未受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中所产生的副作用影响的美丽田园、幽静海岸和纯朴的民俗。这无疑对深居香港闹市的人们有着巨大的吸引力。近年来,来岛观光度假的人们不断增加。尤其是位于该岛中部的宝莲寺新建立起了的世界最大的一尊露天铜佛,更使游客和善男信女们纷至沓来。据说前香港政府有关当局也正打算在大屿山建立新的旅游点,以增添香港这一东方明珠的光彩。
(1)大屿山巴士公司的背景
大屿山巴士公司是一家合股公司,它是由该岛的3家巴士公司“联德”、“昂平”和“大澳”合并而成。在那以前,由于岛上人烟稀少,香港几家较大巴士公司虽曾试图在这里开设线路,却都因为客流量过少,入不敷出而告吹。饱尝交通不便之苦的岛民只得自己凑资购买村车来对付。几经周折,渐渐形成了前述的3家巴士公司。但这些小公司经营原始,管理混乱,不断有交通事故发生。前香港当局针对这种情况,从1970年开始策划3家合并。几经筹备,大屿山巴士公司遂正式于1975年成立。该公司享有前香港当局赋予的独家经营大屿山巴士公司业务的专营权。
大屿山巴士公司的股东都是大屿山人,公司的第一代创建者都已退休,股份大多已转移到他们的子孙手中了。新一代的股东也大多迁居进20世纪80年代的香港市区中去了。
由于公司是由大屿山人创建的,公司的首要宗旨在于为大屿山人提供交通服务。因此即使在客源不足的情况下,公司仍坚持负亏营业。这样十多年来,大屿山巴士公司就成了地地道道的“大屿山人的巴士公司”,深受大屿山人的欢迎。公司的规模:公司有双层巴士13辆,单层巴士33辆和冷气巴士7辆,此外,公司还拥有一个小型汽车维修厂。1989年该公司的固定资产达640万港元,流动资金达560万港元,年营业额达460万港元,年税前利润达250万港元。
该公司的资金主要来源于股东的投资和银行的贷款。公司的股东都是老股东了,而且公司主要职员也都是股东或与股东有关的人士,这样做好处是,大家都关心公司的营业。公司也从来没有考虑过从外面吸收资本或引进专业人员当经理。况且公司的总资产还未能达到一个上市公司的标准,故也无法发行股票来筹资。
(2)公司的人事状况
公司设有董事会,有董事长1人,董事9人。现任董事长为陈奇先生(香港著名律师),董事中还包括1位香港大学教授,1位大屿山乡事会主席。公司的工作班子由1名经理和2名副经理(分别掌管营运和财务)及8名一般职员组成。维修厂由1名正厂长、1名副厂长负责。雇员还包括司机33人、售票员7人(大部分售票工作由自动售票机完成)。维修厂则有机修工12人。
近几年来,公司的经营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随着大屿山岛游客不断的增多,虽然平日公司仍以为当地乡民提供方便为主,但节假日却是主要服务于来岛的观光者和度假者。这样的变化对公司来说是喜忧参半:客源不断增加,促进了公司的发展,但同时也加剧了客流的波动性。公司的全年的最高月营业额(8月份,假期)是最低月营业额(5月份雨季,节假日少)的一倍多,全年的最低日营业额仅为最高日营业额的1/15。
波动性增加了经营管理的难度,带来两个具体问题:一是车辆问题,闲时一辆40多座的巴士,三成座位还不能满,忙时全部车辆上阵,还是应付不了。另一个是人员问题,虽然忙时,需要大批司机和售票员,但公司不敢雇佣太多固定人员,因为闲时这些人员的薪金、安排、管理都成问题。公司试图在节假日中雇佣临时工,但是在忙的季节里大家都忙,本岛本来就很难雇到多余的专业人员;而从外埠招募,则必须出比本地价钱高得多的代价才能聘到人;同时,临时雇员业务不熟悉,服务态度欠佳,加上管理调度上的忙乱,往往引起排长队的旅客不满,影响公司形象。如果公司失去在大屿山岛的巴士专营权,上述现象会造成公司极大的被动。在人员方面还遇到另外一个问题:维修工的培养。公司虽然有几位技术较高的老师傅,但老是带不出年轻人来。这主要是由于公司坚持雇佣本地人的方针所致。但招来的年轻人却往往以在维修厂工作为跳板,等他们的技术掌握到一定程度时,就跳到香港本岛或九龙去找工作。
(3)竞争激化的阴影
在大屿山提供客运服务的,如今已另有一家拥有40余辆的士的南星的士公司。南星的总站也设在梅嵩码头附近,不过从码头到的士总站要走约10分钟的路。由于专营权的限制,从上美山通往宝莲寺的3公里半的昂平道只准大屿山巴士公司的巴士行驶,不允许其他营业性的车辆来往。这项规定给大屿山巴士公司带来不少好处。南星公司正通过香港的士工会向前香港政府游说,以争取撤销这一限制。据说前香港有关当局也正在考虑整修昂平道,以适应不断增加客流的需求。
由于大屿山的发展,香港几家大的巴士、的士公司,也正寻找机会在这“被遗忘的角落”中插上一脚,因此大屿山巴士公司的专营权预计迟早要被取消的。尤其是,如果公司不能跟上形势的发展,无力承担不断增加的大屿山岛客运任务,那么专营权的丧失便指日可待。目前公司也正在努力通过各种渠道,争取专营权。
(4)修建新机场的挑战
港府屋宇地政署制定了“香港港口及机场发展策略”,并于1989年10月10日经前香港政府批准。根据这个规划的预测,至1996年香港的航空交通的年旅客人数可达2500万人次,年货运量可达120万吨;至2001年这对数据将变成3300万人次和170万吨;到了2006年前者要突破4000万人次,后者突破200万吨,这就远远超过现在香港航空港的承受能力。
因此,在这规划中前香港政府决定开发大屿山岛的赤鳏角国际机场以取代现有的启德机场。该机场将在1996-2001年这一段时间完成。根据长远规划,机场建成后,将从九龙通过青衣岛、马湾岛,接往大屿山岛东北角的青洲仔,再沿大屿山岛的北海岸,建造一条直通赤鳏角机场的高速公路。
赤鳏角位于大屿山岛的正北部,是一个三面环海的三角形半岛,至今仍是一片未开垦的处女地。离半岛最近的一个居民点是东涌乡。目前该乡只有千余人,按规划这里将要变成一个10多万人的大城镇。赤鳏角的开发,将彻底改变大屿山岛的面貌和本地大屿山人的生活(据长远规划,将来从香港本岛的西角青州也将有一条海底隧道向西直通大屿山岛),这也是大屿山巴士公司的经营者要回答的大题目。公司的决策者们已意识到不能对这些新动向不闻不问,必须尽快拿出一套新战略来应付了。他们知道,前面既包含有新机会,又蕴藏着潜在危险。
本题目主要考核战略变革的时机选择、战略变革按性质划分的两种类型、战略变革的发展阶段以及各阶段的特点、战略变革的种类、战略变革的主要任务等内容。该公司原有的企业使命是什么?根据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变化该公司的战略需要做什么样的调整,才能继续生存与发展;

案例分析题:从香港本岛乘坐油麻地渡轮公司的渡轮,在大屿山岛的梅嵩码头停靠后,人们一上岸就可以看到大屿山巴士公司总部的两层楼房及它的巴士总站。大屿山岛是环绕香港本岛的200多个大小岛屿中的最大一个,其面积为香港本岛的两倍还多,这是一块尚未完全开发的宝地。大屿山岛仅有居民2万多人,主要从事农副渔业生产,还有些与其相关的小型乡镇工业。正是因为如此,这里还保留着未受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中所产生的副作用影响的美丽田园、幽静海岸和纯朴的民俗。这无疑对深居香港闹市的人们有着巨大的吸引力。近年来,来岛观光度假的人们不断增加。尤其是位于该岛中部的宝莲寺新建立起了的世界最大的一尊露天铜佛,更使游客和善男信女们纷至沓来。据说前香港政府有关当局也正打算在大屿山建立新的旅游点,以增添香港这一东方明珠的光彩。 (1)大屿山巴士公司的背景大屿山巴士公司是一家合股公司,它是由该岛的3家巴士公司“联德”、“昂平”和“大澳”合并而成。在那以前,由于岛上人烟稀少,香港几家较大巴士公司虽曾试图在这里开设线路,却都因为客流量过少,人不敷出而告吹。饱尝交通不便之苦的岛民只得自己凑资购买村车来对付。几经周折,渐渐形成了前述的3家巴士公司。但这些小公司经营原始,管理混乱,不断有交通事故发生。前香港当局针对这种情况,从1970年开始策划3家合并。几经筹备,大屿山巴士公司遂正式于1975年成立。该公司享有前香港当局赋予的独家经营大屿山巴士公司业务的专营权。大屿山巴士公司的股东都是大屿山人,公司的第一代创建者都已退休,股份大多已转移到他们的子孙手中了。新一代的股东也大多迁居进20世纪80年代的香港市区中去了。由于公司是由大屿山人创建的,公司的首要宗旨在于为大屿山人提供交通服务。因此即使在客源不足的情况下,公司仍坚持负亏营业。这样十多年来,大屿山巴士公司就成了地地道道的“大屿山人的巴士公司”,深受大屿山人的欢迎。公司的规模:公司有双层巴士13辆,单层巴士33辆和冷气巴士7辆,此外,公司还拥有一个小型汽车维修厂。1989年该公司的固定资产达640万港元,流动资金达560万港元,年营业额达460万港元,年税前利润达250万港元。该公司的资金主要来源于股东的投资和银行的贷款。公司的股东都是老股东了,而且公司主要职员也都是股东或与股东有关的人士,这样做好处是,大家都关心公司的营业。公司也从来没有考虑过从外面吸收资本或引进专业人员当经理。况且公司的总资产还未能达到一个上市公司的标准,故也无法发行股票来筹资。 (2)公司的人事状况公司设有董事会,有董事长1人,董事9人。现任董事长为陈奇先生(香港著名律师),董事中还包括1位香港大学教授,1位大屿山乡事会主席。公司的工作班子由1名经理和2名副经理(分别掌管营运和财务)及8名一般职员组成。维修厂由1名正厂长、1名副厂长负责。雇员还包括司机33人、售票员7人(大部分售票工作由自动售票机完成)。维修厂则有机修工12人。近几年来,公司的经营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随着大屿山岛游客不断的增多,虽然平日公司仍以为当地乡民提供方便为主,但节假日却是主要服务于来岛的观光者和度假者。这样的变化对公司来说是喜忧参半:客源不断增加,促进了公司的发展,但同时也加剧了客流的波动性。公司的全年的最高月营业额(8月份,假期)是最低月营业额(5月份雨季,节假日少)的一倍多,全年的最低日营业额仅为最高日营业额的1/15。波动性增加了经营管理的难度,带来两个具体问题:一是车辆问题,闲时一辆40多座的巴士,三成座位还不能满,忙时全部车辆上阵,还是应付不了。另一个是人员问题,虽然忙时,需要大批司机和售票员,但公司不敢雇佣太多固定人员,因为闲时这些人员的薪金、安排、管理都成问题。公司试图在节假日中雇佣临时工,但是在忙的季节里大家都忙,本岛本来就很难雇到多余的专业人员;而从外埠招募,则必须出比本地价钱高得多的代价才能聘到人;同时,临时雇员业务不熟悉,服务态度欠佳,加上管理调度上的忙乱,往往引起排长队的旅客不满,影响公司形象。如果公司失去在大屿山岛的巴士专营权,上述现象会造成公司极大的被动。在人员方面还遇到另外一个问题:维修工的培养。公司虽然有几位技术较高的老师傅,但老是带不出年轻人来。这主要是由于公司坚持雇佣本地人的方针所致。但招来的年轻人却往往以在维修厂工作为跳板,等他们的技术掌握到一定程度时,就跳到香港本岛或九龙去找工作。 (3)竞争激化的阴影在大屿山提供客运服务的,如今已另有一家拥有40余辆的士的南星的士公司。南星的总站也设在梅嵩码头附近,不过从码头到的士总站要走约10分钟的路。由于专营权的限制,从上美山通往宝莲寺的3公里半的昂平道只准大屿山巴士公司的巴士行驶,不允许其他营业性的车辆来往。这项规定给大屿山巴士公司带来不少好处。南星公司正通过香港的士工会向前香港政府游说,以争取撤销这一限制。据说前香港有关当局也正在考虑整修昂平道,以适应不断增贺客流的需求。由于大屿山的发展,香港几家大的巴士、的士公司,也正寻找机会在这“被遗忘的角落”中插上一脚,因此大屿山巴士公司的专营权预计迟早要被取消的。尤其是,如果公司不能跟上形势的发展,无力承担不断增加的大屿山岛客运任务,那么专营权的丧失便指日可待。目前公司也正在努力通过各种渠道,争取专营权。 (4)修建新机场的挑战港府屋宇地政署制定了“香港港口及机场发展策略”,并于1989年10月10日经前香港政府批准。根据这个规划的预测,至1996年香港的航空交通的年旅客人数可达2500万人次,年货运量可达120万吨;至2001年这对数据将变成3300万人次和170万吨;到了2006年前者要突破4000万人次,后者突破200万吨,这就远远超过现在香港航空港的承受能力。因此,在这规划中前香港政府决定开发大屿山岛的赤鳏角国际机场以取代现有的启德机场。该机场将在1996~2001年这一段时间完成。根据长远规划,机场建成后,将从九龙通过青衣岛、马湾岛,接往大屿山岛东北角的青洲仔,再沿大屿山岛的北海岸,建造一条直通赤鳏角机场的高速公路。赤鳏角位于大屿山岛的正北部,是一个三面环海的三角形半岛,至今仍是一片未开垦的处女地。离半岛最近的一个居民点是东涌乡。目前该乡只有千余人,按规划这里将要变成一个10多万人的大城镇。赤鳏角的开发,将彻底改变大屿山岛的面貌和本地大屿山人的生活(据长远规划,将来从香港本岛的西角青州也将有一条海底隧道向西直通大屿山岛),这也是大屿山巴士公司的经营者要回答的大题目。公司的决策者们已意识到不能对这些新动向不闻不问,必须尽快拿出一套新战略来应付了。他们知道,前面既包含有新机会,又蕴藏着潜在危险。 要求:(1)运用SWOT分析法对该公司进行分析; (2)该公司原有的企业使命是什么;根据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变化该公司的战略需要做什么样的调整,才能继续生存与发展; (3)简述公司总体战略的类型; (4)结合案例请提出该公司今后的总体发展战略选择和发展战略的主要途径。

本题目主要考核SWOT分析、企业使命、战略调整、企业总体战略的类型、战略选择和战略发展方法等内容。从香港本岛乘坐油麻地渡轮公司的渡轮,在大屿山岛的梅嵩码头停靠后,人们一上岸就可以看到大屿山巴士公司总部的两层楼房及它的巴士总站。大屿山岛是环绕香港本岛的200多个大小岛屿中的最大一个,其面积为香港本岛的两倍还多,这是一块尚未完全开发的宝地。大屿山岛仅有居民2万多人,主要从事农副渔业生产,还有些与其相关的小型乡镇工业。正是因为如此,这里还保留着未受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中所产生的副作用影响的美丽田园、幽静海岸和纯朴的民俗。这无疑对深居香港闹市的人们有着巨大的吸引力。近年来,来岛观光度假的人们不断增加。尤其是位于该岛中部的宝莲寺新建立起了的世界最大的一尊露天铜佛,更使游客和善男信女们纷至沓来。据说前香港政府有关当局也正打算在大屿山建立新的旅游点,以增添香港这一东方明珠的光彩。(1)大屿山巴士公司的背景大屿山巴士公司是一家合股公司,它是由该岛的3家巴士公司“联德”、“昂平”和“大澳”合并而成。在那以前,由于岛上人烟稀少,香港几家较大巴士公司虽曾试图在这里开设线路,却都因为客流量过少,入不敷出而告吹。饱尝交通不便之苦的岛民只得自己凑资购买村车来对付。几经周折,渐渐形成了前述的3家巴士公司。但这些小公司经营原始,管理混乱,不断有交通事故发生。前香港当局针对这种情况,从1970年开始策划3家合并。几经筹备,大屿山巴士公司遂正式于1975年成立。该公司享有前香港当局赋予的独家经营大屿山巴士公司业务的专营权。大屿山巴士公司的股东都是大屿山人,公司的第一代创建者都已退休,股份大多已转移到他们的子孙手中了。新一代的股东也大多迁居进20世纪80年代的香港市区中去了。由于公司是由大屿山人创建的,公司的首要宗旨在于为大屿山人提供交通服务。因此即使在客源不足的情况下,公司仍坚持负亏营业。这样十多年来,大屿山巴士公司就成了地地道道的“大屿山人的巴士公司”,深受大屿山人的欢迎。公司的规模:公司有双层巴士13辆,单层巴士33辆和冷气巴士7辆,此外,公司还拥有一个小型汽车维修厂。1989年该公司的固定资产达640万港元,流动资金达560万港元,年营业额达460万港元,年税前利润达250万港元。该公司的资金主要来源于股东的投资和银行的贷款。公司的股东都是老股东了,而且公司主要职员也都是股东或与股东有关的人士,这样做好处是,大家都关心公司的营业。公司也从来没有考虑过从外面吸收资本或引进专业人员当经理。况且公司的总资产还未能达到一个上市公司的标准,故也无法发行股票来筹资。(2)公司的人事状况公司设有董事会,有董事长1人,董事9人。现任董事长为陈奇先生(香港著名律师),董事中还包括1位香港大学教授,1位大屿山乡事会主席。公司的工作班子由1名经理和2名副经理(分别掌管营运和财务)及8名一般职员组成。维修厂由1名正厂长、1名副厂长负责。雇员还包括司机33人、售票员7人(大部分售票工作由自动售票机完成)。维修厂则有机修工12人。近几年来,公司的经营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随着大屿山岛游客不断的增多,虽然平日公司仍以为当地乡民提供方便为主,但节假日却是主要服务于来岛的观光者和度假者。这样的变化对公司来说是喜忧参半:客源不断增加,促进了公司的发展,但同时也加剧了客流的波动性。公司的全年的最高月营业额(8月份,假期)是最低月营业额(5月份雨季,节假日少)的一倍多,全年的最低日营业额仅为最高日营业额的1/15。波动性增加了经营管理的难度,带来两个具体问题:一是车辆问题,闲时一辆40多座的巴士,三成座位还不能满,忙时全部车辆上阵,还是应付不了。另一个是人员问题,虽然忙时,需要大批司机和售票员,但公司不敢雇佣太多固定人员,因为闲时这些人员的薪金、安排、管理都成问题。公司试图在节假日中雇佣临时工,但是在忙的季节里大家都忙,本岛本来就很难雇到多余的专业人员;而从外埠招募,则必须出比本地价钱高得多的代价才能聘到人;同时,临时雇员业务不熟悉,服务态度欠佳,加上管理调度上的忙乱,往往引起排长队的旅客不满,影响公司形象。如果公司失去在大屿山岛的巴士专营权,上述现象会造成公司极大的被动。在人员方面还遇到另外一个问题:维修工的培养。公司虽然有几位技术较高的老师傅,但老是带不出年轻人来。这主要是由于公司坚持雇佣本地人的方针所致。但招来的年轻人却往往以在维修厂工作为跳板,等他们的技术掌握到一定程度时,就跳到香港本岛或九龙去找工作。(3)竞争激化的阴影在大屿山提供客运服务的,如今已另有一家拥有40余辆的士的南星的士公司。南星的总站也设在梅嵩码头附近,不过从码头到的士总站要走约10分钟的路。由于专营权的限制,从上美山通往宝莲寺的3公里半的昂平道只准大屿山巴士公司的巴士行驶,不允许其他营业性的车辆来往。这项规定给大屿山巴士公司带来不少好处。南星公司正通过香港的士工会向前香港政府游说,以争取撤销这一限制。据说前香港有关当局也正在考虑整修昂平道,以适应不断增加客流的需求。由于大屿山的发展,香港几家大的巴士、的士公司,也正寻找机会在这“被遗忘的角落”中插上一脚,因此大屿山巴士公司的专营权预计迟早要被取消的。尤其是,如果公司不能跟上形势的发展,无力承担不断增加的大屿山岛客运任务,那么专营权的丧失便指日可待。目前公司也正在努力通过各种渠道,争取专营权。(4)修建新机场的挑战港府屋宇地政署制定了“香港港口及机场发展策略”,并于1989年10月10日经前香港政府批准。根据这个规划的预测,至1996年香港的航空交通的年旅客人数可达2500万人次,年货运量可达120万吨;至2001年这对数据将变成3300万人次和170万吨;到了2006年前者要突破4000万人次,后者突破200万吨,这就远远超过现在香港航空港的承受能力。因此,在这规划中前香港政府决定开发大屿山岛的赤鳏角国际机场以取代现有的启德机场。该机场将在1996~2001年这一段时间完成。根据长远规划,机场建成后,将从九龙通过青衣岛、马湾岛,接往大屿山岛东北角的青洲仔,再沿大屿山岛的北海岸,建造一条直通赤鳏角机场的高速公路。赤鳏角位于大屿山岛的正北部,是一个三面环海的三角形半岛,至今仍是一片未开垦的处女地。离半岛最近的一个居民点是东涌乡。目前该乡只有千余人,按规划这里将要变成一个10多万人的大城镇。赤鳏角的开发,将彻底改变大屿山岛的面貌和本地大屿山人的生活(据长远规划,将来从香港本岛的西角青州也将有一条海底隧道向西直通大屿山岛),这也是大屿山巴士公司的经营者要回答的大题目。公司的决策者们已意识到不能对这些新动向不闻不问,必须尽快拿出一套新战略来应付了。他们知道,前面既包含有新机会,又蕴藏着潜在危险。要求:(1)运用SWOT分析法对该公司进行分析;(2)该公司原有的企业使命是什么?根据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变化该公司的战略需要做什么样的调整,才能继续生存与发展;(3)简述公司总体战略的类型;(4)结合案例请提出该公司今后的总体发展战略选择和战略发展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