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全屏

阅读《蜀道难》教学片段,完成下列各题。

师: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一共出现了几次?

生:三次。

师:三次。好,同学们拿起笔,我们把它们标注出来。第一次是出现在诗歌的开头第一句。然后第二句,是“凋朱颜”那边,对吧!还有一句是在诗歌的结尾。那我们来诵读诗歌的主旋律,再一次感悟诗歌的风格。现在看第一句“噫吁嚱,危乎高哉!”怎么解释?

生:哎呀呀,真是好危险,好高耸啊!

师:啊,好危险,好高耸啊!噫吁嚱,是语气词。那“危”怎么理解?危险?

生:应该是“高”。

师:应该是“高”。我们说李白有一句诗是“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那“危”还有什么意思?

生:“危”应该还有“危险”“危急”的意思。

师:危险的意思,危急的意思。那“正襟危坐”中的“危”是什么意思呢?

生:端正。

师:端正,很好!请坐。这一句是“哎呀呀,太高,太高了!”那么,它在抒情手法上是直接还是间接?噢,直抒胸臆。再来看,“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用了什么修辞?噢,夸张的修辞。所以这一句诗放在开头,犹如排空而来,劈空而入,奠定了诗歌雄放的基调。那我们在读的时候,能不能拖得太长?不能。我们要让它短促收势,响彻云霄。我们一起来:噫吁嚱……

生(齐声):噫吁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师:我们不妨正襟危坐一下,读出你们的气势。来!噫吁嚱,……

生:噫吁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师:读得已经不错了。再看第二句“凋朱颜”,“朱颜”是什么意思?结合注解(看看),“朱颜”是什么意思?

生:“凋朱颜”是指“红润的容颜为之凋伤,憔悴”。

师:红润的容颜变色了。“朱颜”是指?

生:红润的脸色。

师:红润的脸色。李煜有一句词是“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那么此处为什么红润的脸色要变呢?

生:因为看到蜀道是如此的凶险,是如此的高耸入云。

师:害怕,对不对?好,请坐。那么,既然是害怕了,我们应该读出害怕的情态。

生: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师:你要身临其境的想象一下,读出一种花容失色的情态。把“凋朱颜”用颤音读出来,是不是?“凋—朱—颜”,好吗?再试一试!

生: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师:语速还可以再放慢一些,好,请坐。语速可以放慢一些,我们女同学一起来一下。(示范读)

生(女齐声):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11

【简答题】

这是某位高中语文教师讲授《蜀道难》一课时的教学实录,请认真阅读并对其进行客观评析。(20分)

查看答案

相关问题推荐

  • 阅读《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实录(片段),按照要求答题。

    师:《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一作品本身的价值在哪儿?社会价值又在哪儿?能不能从这两个角度思考,几个人合作试着写一段颁奖词?

    (同学们试写颁奖词——多媒体显示其他新闻、作品的颁奖词)

    学生分小组交流颁奖词

    小组1:因为他的作品在形式上有着非凡的创造性,他作为记者多具有的正义感、使命感让他的新闻报道突破零度报道的界限,正是他的正义感与使命感重新唤醒人们内心深处的人性与良知

    师:提一个小小的意见,颁奖词重复出现了“正义感”与“使命感”,语言不够简洁。

    小组2:因为他的报道突破了零度写作的束缚,不同于传统的新闻报道,详细地描写了奥斯维辛带给我们的反思,唤醒了人们对历史的铭记,对人性尊严的关注,对生命的希望。

    小组3:通过环境及参观者的细节描写,再现了当年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恐怖氛围,更重要的是,它从一个民族责任感的高度给人的心声带来极大震撼,其中体现出的希望,是人类历史上不可缺乏的主旋律。

    师:写得好,相当完整,既概括了作品的创作手法,又突出了对人性的关注。

    小组4:一篇不同以往形式的新闻报道,一篇发人深省的轰鸣,一篇有关二战集中营的新闻报道,没有什么新闻的背后是一则惊天动地的新闻。

    师:非常有创意。现在老师展现一下我的颁奖词——《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突破新闻“零度写作”的原则,着眼细节,以冷峻的视角,深沉地描述了今天的奥斯维辛集中营纪念馆,在恐怖与快乐、战争与和平、历史与现实的反差中,唤起人们对于灾难的记忆、关于生命的思考、关于人性的自省。它的发表充分表现了一个新闻记者的使命感,更以迫人的力量震撼生者的心,成为新闻史上不朽的名篇!

    师:我们今天学习了这篇课文,希望大家记住,《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一不朽的名篇,记住奥斯维辛!

    对该教学实录的分析,正确的是()。

    A学生用颁奖词表达对课文的理解,强化了语言运用实践

    B学生撰写的颁奖词并不十分确切,教师应系统讲授颁奖词撰写知识

    C教师评价具体准确,有助于学生修正、完善学习成果

    D教师要求学生撰写颁奖词,不利于达成本课的教学目标,重点偏移

    查看答案
  • 阅读下面高中必修(2)《荷塘月色》课堂实录(节选),按要求完成下面问题。(画线语句的序号与选项的序号是对应的)

    【A】导入:我们已经知道朱自清在荷墙上欣赏到了一幅荷花奖景。荷花是高洁的象征,在中国诗坛上,写荷花的诗句历来很多,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李璟的《浣溪沙》,看他写出了荷花怎样的情状?

    《浣溪沙·秋风中荷花》……

    师:朱自清笔下月色下的荷花又具有怎样的风姿呢?

    【B】(1)配乐朗读第四段。

    (2)课文第4小节写了哪些景色?构成了怎样的画面?作者怎样写的?

    ①写了月下荷塘荷叶、荷花、荷香、荷波、荷韵。画面很美。

    师:感觉怎么样啊?

    ②教师分析写景技巧比喻、拟人、通感(修辞)

    ③第4小节写荷花的三个比喻,一个拟人。

    【C】师: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为什么作者要用裙来比喻叶子呢?

    生:形状相似,都是圆的。

    师:那盘子不也是圆的吗?锅盖也不是圆的吗?怎么不说叶子出水很高,像盘子,像锅盖。生:荷叶和舞女的裙子都很柔美。

    【D】在接下来的授课中教师分时段借助古筝曲《春江花月夜》以及张煌言《舟次中秋》等进行拓展延伸,辅助教学。

    对上面画线句子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以古代诗文中对荷花的描写引出本课写荷花、荷塘的名篇,导人自然

    B多媒体使用不当,采用配乐形式朗诵课文会影响学生对文字的理解与感受

    C采用讲授法和问答法,且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D运用多媒体及补充材料进行拓展延伸,在情境中深化课堂教学

    查看答案
  • 阅读《听听那冷雨》教学片段,按照要求答题

    师:我把题目中的“冷”改为“寒”“苦”,大家觉得这样改好不好?

    生:用“寒”字太过了一点,不能够表达景物的特点。

    生:“冷”字夹杂着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寒”并不能表示。春雨用“冷”形容很恰当。“寒”让人有不舒服的感觉。

    师:“寒”“苦”都不能表现出诗人的心境,无法准确地表观“凄冷”的特点,还有情的凄凉。把景和情很好地组合在一起,通常我们称之为“意境”,它是一个复杂的美学概念。交织成诗意的空间。三者融为一体,能够激发我们的想象和联想,那么,哪位同学能概括一下这是怎样的意境?

    生:雨景在语言的表述下,融入了作者的深深的感情,表现出了一种离家在外的人对家乡的思念。

    师:用一个词概括一下。

    生:凄凉。

    师:哪位接着说?

    生:一种思乡之情。

    师:绵绵的思乡情堵。

    对上述教学片段分析不正确的是()。

    A导入抓住问题,切中文意

    B选择式提问,展开讨论,最后统一

    C问题层次分明,逐步深入,引导学生分析文本

    D讲授法运用得恰到好处

    查看答案
  • 在语文学科中,教授要想培养学生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正确的思维方式、健康的审美情趣,下列做法中恰当的是()。

    A通过开设某节专门的课堂学习

    B渗透于日常的教学活动中

    C作为课下作业

    D通过总结和提升

    查看答案
  • 某教师在写作课上,要求学生就刚学过的《林黛玉进贾府》人物描写进行仿写,请问她的做法是哪种作文训练方式?()。

    A命题作文训练

    B单项作文训练

    C话题作文训练

    D材料作文训练

    查看答案
  • 在TCP协议中,哪个标志位表示数据已经发送完毕?
    查看答案
  • 确定TC0的比较匹配输出模式的是TCCR0的()
    查看答案
  • Atmega32串行通讯支持()个数据位
    查看答案
  • ECMO辅助过程中,导致溶血的主要原因
    查看答案
  • 人才问题不是单纯的,它的组成部分有
    查看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