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外洞找泉水的来路,原来从靠左边的石壁下方的孔隙流出。虽说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船两头都系着绳子,管理处的工人先进内洞,在里边拉绳子,船就进去,在外洞的工人拉另一头的绳子,船就出来。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船就慢慢移动。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大约行了二三丈的水程吧,就登陆了。这就到了内洞。 
1.给画线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容得(dé déi) 好奇(hǎo hào) 似乎(shì sì) 撞破(zhuàng chuàng) 
2.“臀”按音序查字法应先查大写字母( ), 再查音节( );按部首查字法应先查( ) 部,除部首外有( )笔,第九笔的笔画名称是( );请你用“臀”分别组两个词语 ( ) ( )。 
3.语段中画“——”的句子说明孔隙的特点是什么? 
4.语段中两次写到过孔隙的感受,请用 “——”画出来。从作者的感受中,你体会到了什 么? 
 
5.语段中“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运用的修辞方法是什么呢? 
 
6.根据这一段的内容,请你判断下一段应写 什么内容呢?并找出依据。
 

查看答案

相关问题推荐

  •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宋代大文豪苏东坡这句意味隽永的佳句,曾引起多少人的遐想啊!  “明月几时有”呢?几乎人人会答:每月十五 (农历)月儿圆。可是,这个答案既对,又不对。 今天,站在地球上观察,作出这样的回答是正确的。可如果从天文学的角度作客观考察,或上溯亿万年,或下推亿万年,这个答案却是错误的。这是为什么呢?还得从“明月几时有”说起。  “月有阴晴圆缺”,道理何在?这是由于月亮是绕着地球旋转的,它本身并不发光,而是靠反射太阳的光而发亮。当月亮转到地球与太阳中间的时候,对着地球的一面照不到太阳,因而我们看不见它。当它沿着轨道继续转动,我们就可以渐次看到娥眉月、半弦月、弯弓月了。当它正好转到和太阳相对一面的时候,一轮白玉盘似的皎月,就会高悬夜空。可见,“明月几时有”取决于月亮绕地球旋转的速度。  今天,月亮绕地球一周需用29.52天,地球上的人们看到它也就是经过一圆一缺这样一个过程。 在这种情况下,“明月十五有”是对的。然而,月亮绕地球旋转的速度,是不是从来就是如此呢?  科学研究的新成果表明:四亿年前,月亮绕地球旋转的速度是现今三倍,这就是说,当时,月亮绕地球一周只需9天,也就是说,那时候不是30天、29天,而是9天,“明月”不是“十五有”, 而是“[ ]有”。有关资料还告诉我们:七千万年前,月亮绕地球一周所用的时间是逐渐变长的。可以预料,再过几千万年以至上亿年,每个月将会变成40天、50天,明月也会变成“二十有” 或“二十五有”了。  这似乎是奇谈怪论,其实这并不奇怪。这就是物质世界永恒运动的道理。物质世界的万事万物无时无刻不在运动,运动速度本身也在“运动”着。 所以说,“明月几时有”这个答案历来不是固定的,将来还是这样。任何想把这个答案固定住的观点都是错误的。 1.文章首段提到苏东坡,请你背诵一首他写的诗或词。 2.第五自然段方框处应填写的词语是 

    [ ]

    A.初四 B.初五 C.初九 D.十五 3.结合第三自然段文字思考“明月”应在的位置____处。 (从A、B、C、D四处中找一 处)4.“明月几时有”取决于什么? 

    查看答案
  • 母亲桥 

     那年初春的一个早晨,当我起床时,已经来不及( )地走大路去上学,我( )地抄近路赶往学校。河上的冰看上去还没融化,我三步并作两步冲上冰面。刚刚走到河中央,“扑哧”一 声,一块冰面塌落了,我的两条腿踏进了冷彻骨髓的河水里。  教室供暖不足,平常就十分阴冷,我穿着湿透的棉裤坐在椅子上,全身仿佛都麻木了,我沉默地挺着,脸和唇都变成了青紫色。  中午回到家,母亲很惊讶,却什么也没问,只是让我围着被褥坐在烧得热热的炕头上暖和,她站在火炉前为我烘烤棉裤。炉火灼灼,不时爆出响声来,而母亲却一言不发。当母亲把烘干的棉裤交给我时,眼圈有些红肿,不知是被炉火烘得还是刚刚哭过。  那以后,有一两个月我没抄近路去上学。日子 一天天过去,高考( )。有一夜下了暴雨,清早上学时盼望母亲能关照几句,诸如要走大路千万别抄近路趟河之类,可母亲不停地忙前忙后,根本不理会跟随她转来转去的目光。于是我赌气地再一 次来到那条河边。突然我发觉有什么人早在暴涨的河水里放了一些大石头。那石头一块块紧密地挨着,水深的地方甚至是用好些石块垒起来的,石面高出水面数厘米,远远看去就像一座简陋的石桥。我踏石而过的时候,心里淌过一股莫名的感激。那天晚上回到家,我无意中看到母亲手上缠着白纱布,血透过来,红红的一片,惊问她为什么会受伤,母亲淡淡地回答道:“我不小心碰的。”站在一边的妹妹抢着告诉我:“妈妈的手是搬石头碰伤的。”“妈搬石头干什么?”我不解地问。“搬石头搭桥呀!”  那一瞬间,我的心轰响着,久久说不出一句话来。  那年9月[ ]我踏过[ ]母亲桥[ ]去远方上大学[ ]独在异乡漂泊[ ]仍是母亲用无言的关注帮我度过每 一次的疲惫和寂寞[ ]渐渐地,我知道,母亲用青春搭起我的生命之桥,还执著地用希望和奉献为我搭 起通向成功和幸福的桥。  如今,河上的“母亲桥”已经为风雨侵蚀残旧,而在我成长的心灵中,“母亲桥”却永远踏不断。1.用“\”划去画线字的错误读音。 骨髓(suǐ shuǐ) 执著(zhuó zhuò) 2.在文中括号内填入正确的一项是____。

    [ ]

    A.从容不迫 气急败坏 危在旦夕 B.从容镇定 垂头丧气 千钧一发 C.从从容容 气急败坏 迫在眉睫 D.从容不迫 水头丧气 迫在眉睫 3.本文是一篇回忆性记叙文,表示回忆及回忆结束的词语分别是什么?  4.文章题目的深刻含义是 (多选)

    [ ]

    A.母亲用石块搭起过河的桥。 B.用砖头、瓦片、石块搭起过河的桥。 C.母亲用青春搭起“我”生命的桥。 D.亲用希望和奉献为“我”搭起通向成功的幸福的桥。 5.给文中没标点的句子加上标点。 6.文中画“——”句子的含义是什么。  

    查看答案
  •  我不明白父亲为什么中了彩还不高兴,闷闷不乐地回到家里,向母亲诉说刚才的情形。母亲安慰我说:“不要烦恼,你父亲正面临着一个道德难题。”“难道我们中彩得到汽车是不道德的吗?”我迷惑不解地问。 
    1.用画线字的另外一个读音组词。
     ( ) ( ) ( ) ( ) ( ) ( )
    2.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高兴( ) 闷闷不乐( ) 
    3.将下列反问句改为陈述句。
     难道我们中彩得到汽车是不道德的吗? 
     
    4.父亲正面临着的一个道德难题是什么?
     

    查看答案
  • 九龙壁

     闻名全国的艺术珍品——北海公园里的九龙 壁,是一座琉璃砖瓦砌成的影壁。今天,我们春游时亲眼看到了它。它那精美的造型使我赞叹不已。  九龙壁,高五米,长二十七米,厚一点二米。 在影壁的正反两面,用七色的琉璃瓦各烧制成九条巨龙。它们色泽鲜艳,形态逼真,真好似腾云驾雾,要冲出影壁,冲向天空。你看,一条黄龙和一 条紫龙正在争夺一个火球。它们瞪圆了双眼,怒目而视,黄龙叉开四爪,伸出锋利的尖钩;那条紫龙也不甘示弱,傲慢地摆动着尾巴,轻蔑地瞟视着对方,仿佛说:“你敢和我较量吗?”  这对巨龙正在挑战,那边两条巨龙也已斗得不可开交,只见蓝、白两条巨龙,翻滚在汹涌澎湃的碧波上,穿梭于险峻的浪峰之间。这一场恶斗,真是惊心动魄啊!  再看其他几条龙,也各有特色。有的张牙舞爪,杀气腾腾;有的耀武扬威,得意洋洋;有的回首遥望,呼朋引伴…… 明媚的阳光照在九龙壁上,光彩夺目。我面对这精美的九龙壁感叹道:我们的祖先多么聪明呀,九龙壁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1.用“/”划去画线字的错误读音。 砌成(qì qiè) 色泽鲜艳(zé zhé) 轻蔑(miè mèi) 汹涌澎湃(bài pài) 2.将成语补充完整,再选一个造句。 赞叹不( ) 形态( )真 腾云( )雾 不甘( )弱 惊心动( ) 光( )夺目 3.用“——”画出一个比喻句,用“=======” 画出一个排比句,用“~~~”画出黄龙与紫龙争斗的句子。 4.用“有的……有的……有的……”写一个句子。 5.分别写出第二、第五自然段的段意。   6.本文通过对九龙壁的生动描写,表达了作者 的思想感情。

    查看答案
  • 一大杯牛奶的故事 

     一个出身贫苦的男孩,为了积攒学费而换家挨户地推销商品。  这天傍晚,他奔走了一整天,又累又渴又饿,可身上只剩下一毛钱。他决定向下一户人家讨一口饭吃。  可是,当一位天使似的姑娘打开大门时,他却有点不知所措了。他不好意思张口要饭吃,只求姑娘给他一口水喝。  姑娘看出他的疲惫和饥饿,微笑着给了他满满一大杯牛奶。男孩饥不择食地喝完牛奶,嗫嚅地说: “我应该付您多少钱?”  姑娘仍旧微笑着对他说:“您不用付钱。 妈妈经常教导我们:施以爱心,不图回报。”  泪水涌上男孩的眼眶,他轻轻地说:“那么,就请您接受我由衷的感谢吧!”  其实,男孩本来是打算退学的。如今,他仿佛看到上帝在朝他点头微笑,他觉得浑身有劲,男子汉的豪气又迸发出来了。  若干年之后,有一位来自小城镇的姑娘得了一种罕见的重病。当地的医生束手无策,只好把她送到大城市去,请专家会诊治疗。  一位有名的医生参加了会诊。当他看到病历上记载的家庭地址时,他马上直奔病房。来到病床前,他一眼就认出了:这位病人就是当年送过满满一大杯牛奶给他喝的天使。他回到办公室,决心竭尽所能,回报这位“施以爱心,不图回报”的姑娘。  经过艰辛的努力,手术成功了,姑娘渐渐康复。这位医生要求医院把账单送到他的办公室,他付清了一切费用,并微笑着签上了自己的名字。  姑娘坚持要知道她应该支付多少医药费。 可是,当账单送到她的手上时,她又不敢看, 因为她确信:这笔费用将会花去她所有的积蓄,或许,还不够。最后,她还是鼓起了勇气,颤抖着翻开了这沓厚厚的账单。末尾的签字锁定了她的目光,她不禁轻声读了出来:  “医药费——满满一大杯牛奶霍华德·凯利医生”。 1.结合上下文解释成语的含义。 不知所措: 2.“满满一大杯牛奶”产生不了多少热量,可它却能让男孩“觉得浑身有劲”,打消退学的想法并走向成功,其原因是什么? 3.短文中多处运用照应的写法,请你至少举出两处,并写出这样写的好处。照应之一: 照应之二: 好处: 4.这篇短文是精典之作,一直被人们传看,是因为他歌颂了什么品德? 5.对短文中的医生和姑娘你更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6.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很重视感恩报德,你能举出一个有关成语(谚语、格言、诗句、故事)来吗? 

    查看答案
  • 在TCP协议中,哪个标志位表示数据已经发送完毕?
    查看答案
  • 确定TC0的比较匹配输出模式的是TCCR0的()
    查看答案
  • Atmega32串行通讯支持()个数据位
    查看答案
  • ECMO辅助过程中,导致溶血的主要原因
    查看答案
  • 人才问题不是单纯的,它的组成部分有
    查看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