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苏州园林》教学实录的片段,按照要求答题。师:我来讲讲分析说明文的方法,大家看大屏幕。(投影“‘三步跨栏法’:①指出说明方法;②分析说明效果;③概说对象特征”)师:首先看第一步——了解说明方法。请看大屏幕。(投影“‘分析范例’: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有些室内墙壁下半截铺水磨方砖,淡灰色和白色对称。屋瓦和檐漏一律淡灰色。”)师:这几句话采用了做比较的方法,鲜明生动地说明了苏州园林极少使用彩绘这一特点。师:为了比较苏州园林和北京的园林的不同,我给大家找了两张图片来说明。(投影苏州园林和北京的园林的图片)师:把两图放在一起就相当于列图表来比较。我们还可以打比方。如果说苏州园林是小家碧玉,那么北京的园林就是——生:大家闺秀!师:对!为了让大家更好地体会苏州园林和北京园林的区别。我又采用了列图表和打比方两种方法。所有说明方法的使用都是为了更好地突出说明对象的特征。下面大家小组合作,从课文中找出作者使用的说明方法。对上述内容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分析范例能帮助学生整体掌握说明方法的辨别策略

  • B、第一个例子能呈现做比较这一方法的使用效果

  • C、教师在教学中一共总结出两种常见的说明方法

  • D、整体教学过程讲练结合,层次清楚。思路清晰

相关专题: 苏州园林   打比方  

查看答案

相关问题推荐

  • 在讲完《苏州园林》后,老师设计了两道有创意的语文作业:作业一:围绕“苏州园林之美”和“《苏州园林》之美”这两个话题说话。作业二:从课文中选一组词语或句子,组合起来,为苏州园林的宣传片配一段解说词。(学生准备,老师播放介绍苏州园林的视频,配合学生展示)关于以上作业设计意图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个环节是对课文整体的再次把握,是对前面学习内容的深化B.围绕“苏州园林之美”说话的目的是让学生感受到文章内容之美,并完成对说明对象及其特点的把握C.围绕“《苏州园林》之美”说话的目的是让学生感受文章结构、语言等形式之美,积累写作的相关经验D.这两个作业是对学生写作能力的训练,学生需要从文中找出相关内容进行组合
    查看答案
  • 建筑群,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是在建筑式样、分布均匀或与环境景色结合方面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单立或连接的建筑群。中国古代四大建筑群是指:()

    A、泰山岱庙(山东)、承德避暑山庄(河北)、苏州园林(江苏)、曲阜三孔(山东)

    B、曲阜三孔(山东)、泰山岱庙(山东)、承德避暑山庄(河北)、苏州园林(江苏)

    C、故宫(北京)、曲阜三孔(山东)、泰山岱庙(山东)、承德避暑山庄(河北)

    D、承德避暑山庄(河北)、苏州园林(江苏)、曲阜三孔(山东)、泰山岱庙(山东)

    查看答案
  • 苏州园林(拙政园-留园-虎丘)

    苏州园林又称“苏州古典园林”,是指苏州城内,以私家园林为主的传统汉族建筑。苏州园林典型例证的拙政园、留园、网师园和环秀山庄等,诞生于苏州私家园林发展的鼎盛时期。是世界文化遗产,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中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是中国园林的杰出代表。

    查看答案
  • 阅读下面的《苏州园林》教学实录(节选),完成下列题。师:今天老师尝试采用一种开放式教学,我把每一段文字都搭配上相应的图片,完整地呈现在大屏幕上.然后根据大家的回答,现场删减文字,让同学们看到,一段丰腴的文字是如何被浓缩为一个中心句的。从第1段开始。生:第1段的中心句是“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师:你还能表述得更简洁吗?生: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师:“标本”就是“典范”和“榜样”的意思。这个典范和榜样到底有什么特征呢?大家从第2段中找一找!生: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师:大家看看这个句子的表述有什么问题?生:缺少主语,应该这样表达——“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师:第3段。生:苏州园林绝不讲究对称。师:完美的概括。第4段。生:苏卅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师:关于这一段还有更好的表述吗?生:我觉得这一句只说了有假山和池沼,而没有说明假山和池沼的特征。应该是“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这一句和“至于池沼,则大多引用活水”。师:还可以省去两个字。生:“至于”两个字。师:我们来总结说明文段里的中心句的特征。生:是一个完整的句子。生:必须简洁。生:应该体现说明对象的特征。师:那么,综合起来说就是“中心句是一个能够体现说明对象特征的完整而简洁的句子”。把每一段的中心句串联起来,我们就可以了解到文章的基本内容了。请大家朗读每段的中心句,在心中描绘出对苏州园林的初步印象。[投影]课文主要内容:1.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2.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3.苏州园林绝不讲究对称。4.假山的堆叠,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池沼,大多引用活水。5.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6.花墙和廊子隔而不隔,界而未界。7.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8.苏州园林里的门和窗尽量工细而决不庸俗,即使简朴而别具匠心。9.苏州园林极少使用彩绘。10.可以说的当然不止以上这些,这里不再多写了。概括说明文主要内容的方法:串联每段的中心句。师:到这里为止,这篇文章的内容已经明了了,说明文这个“三明治”我们吃了第一口,我们接着再吃第二口——思路明晰。我们学《中国石拱桥》的时候说,茅以升是个好人,特别理解我们初中的老师和学生,当我们开始学习说明文的时候,他就给我们送来了一篇典范的说明文。本文的作者叶圣陶也是个好人,而且他还当过很多年的小学和中学老师,他的《苏州园林》可以说是说明文里边的“标本”。本文值得我们学习的,除了围绕中心句写作,还有一点,就是思路特别明晰。请大家通过给这篇文章划分层次,来体会和学习这一点。生:全文划分为三个部分,第1段为第一部分,第10段为最后一个部分,其余是第二部分。师:大家有异议吗?没有,这是非常明显的“总一分一总”结构。重点在于第二部分,我们再把第二部分的内在顺序理一理。生:第2段为第一层,其余为第二层。因为第2段是说的苏州园林的总的特点,其余是分说。师:这里也是一个明显的“总一分”结构,那么,第二层中的7段之间是不是可以继续分出层次来呢?试试看,要说出分层的标准。生:第3段到第7段可以为一层,第8段和第9段是一层,因为我觉得前面好像是说的外面,第8段和第9段是说的里面。师:可是色彩不一定只有里面有啊。生:3到5段为一层,后面为一层,好像前面说的是……师:答不上来吧?我知道大家的犹豫,同学们试图找到一个分层或者分类的标准,但是找不到。其实这个标准,作者已经告诉我们了,那就是要依据游览的角度来看,游览者一般首先注意到的是大的方面,然后才是小的方面。按照这个标准,大家再试试。生:第3、4、5、6为一段,第7、8、9为一段。师:同学们的犹豫还因为没有在第2段中找到和下面几个段落一一对应的句子。生: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师:语文学习遇到问题的时候,解决之道,始终都是回到文本,沉入文本,细究文本。通过我们的“层层深入”,这篇文章的思路就非常明晰了,我们一起来勾画本文的层次。问题:请评析该教师教学中体现的两个优点。请评析该教师教学过程中的一个缺点,并提出具体改进意见。
    查看答案
  • 男:珍妮,来中国后你去哪儿旅游过?女:我去过苏州、杭州。男:嗯,苏州园林和杭州的西湖很有名。女:最近我还要去趟黄山,听说黄山的风景也很美。问:女的最近打算去哪儿?

    A、苏州园林

    B、西湖

    C、黄山

    查看答案
  • 技术改造应遵循的原则有()。
    A.
    以内涵为主扩大再生产
    B.
    把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结合起来
    C.
    把技术先进性、生产适用性、经济合理性结合起来
    D.
    要依据科技进步定期进行
    查看答案
  • 9,26,51,124,173,( )

    A216B294C295D316
    查看答案
  • Effective tough survive wrap foremost refrain obtain distinguish existence available

    1 The theory supposes the ( ) of life on other planets .

    2 Would you please ( ) the toys up separately ?

    3 He built up a reputation as a ( ) businessman .

    4 There is no ( ) treatment of this disease .

    5 some rooms are ( ) to the doctors who are at the virus - control front line .

    6 The salesman finally managed to ( ) a copy of the report .

    7 It is hard to ( ) one twin from the other .

    8 Many companies managed to ( ) the pandemic .

    9 We have ( ) from going outside during the pandemic .

    10 This is first and ( ) a trade agreement.
    查看答案
  • 古典管理理论不相信管理是有规律可循的他们更相信个人经验
    查看答案
  • “战场”和“战士”这两个概念是()

    A.属种关系

    B.交叉关系

    C.全异关系
    查看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