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带

下列不属于世界大城市带的是()

A、中国长江三角洲城市带

B、北美五大湖区城市带

C、欧洲西部城市带

D、北美西部城市带

城镇化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A、城市带萌发时期(1870年以前)

B、城市极化发展阶段(1870—1920年)

C、城市带的雏彩阶段(1920—1950年)

D、城市带趋于成熟阶段(1950年至今)

东南沿海城市带和环渤海城市带包括()。

A珠三角

B长三角

C武汉城市圈

D京津冀

东南沿海城市带和环渤海城市带不包括()。

A珠三角

B长三角

C武汉城市圈

D京津冀

北宋时,蜀道沿线城市带商贸繁荣发展,下列属于蜀道沿线城市带的的府州是()

A、成都府

B、梓州

C、夔州

D、秦州

阅读下列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2010年1月12日,国务院正式批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标志着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省第一个上升为国家战略层面的区域性发展规划,也是党中央、国务院为促进中西部地区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而制定的第一个规划,将为我省发展带来重大的历史机遇,对实现安徽崛起新跨越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根据规划,皖江城市带包括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池州、巢湖、滁州、宣城九市,以及六安市的金安区和舒城县,共59个县(市、区)。
材料二 皖江城市带示意图。
材料三 “经济活动不同环节的附加值”示意图。

(1)设立示范区,是更好地发挥皖江城市带综合优势,推动安徽又好又快发展的现实要求。皖江城市带作为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区位优势有哪些?(9分)
(2)产业区域转移对皖江地区经济发展有哪些积极影响?(9分)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的地理知识,分析发展产品制造业会存在哪些问题?皖江城市带在承接产业转移时应注意哪些问题?(12分)

未来我国流动人口将呈现()格局。

A东南沿海城市带

B环渤海城市带

C中西部产业承接带

D中西部中心城市

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2010年1月12日,国务院正式批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标志着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下图为皖江城市带示意图。 

材料二下图为经济活动不同环节的附加值示意图。 

(1)设立示范区是更好地发挥皖江城市带综合优势,推动安徽又好又快发展的现实要求。试分析皖江城市带作为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区位优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产业转移对皖江地区经济发展有哪些积极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的地理知识,分析发展产品制造业会存在的问题。皖江城市带在承接产业转移时应注意哪些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读世界某地区地形图和该地区城市带分布图,回答1—3题。

1、关于图示国家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水汽主要来自西侧的大洋,降水量自西向东减少B、工农业都较发达C、城市带③的气候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该地矿产资源丰富D、城市带①的交通运输较落后

2、下列城市中与图示国家首都的城市职能不同的是

[  ]

A、堪培拉B、巴西利亚C、东京D、伊斯兰堡

3、城市带②附近发展农业的主导性人文因素是

[  ]

A、交通B、科技C、宗教D、市场

未来我国流动人口将呈现三层格局。第一层是以()都市圈为中心的东南沿海城市带和环渤海城市带。

A、北京市

B、上海市

C、珠三角

D、长三角

E、京津冀

(28分)2010年1月,中国国务院正式批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这是中国批准设立的首个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它标志着产业梯度转移正式上升为中国国家战略之一。某校综合探究学习小组搜集到以下材料:
材料一 东部沿海地区受金融危机和国际市场需求变化以及周边国家竞争的影响,传统产业发展优势逐步减弱,资源环境约束矛盾日益突出、生产要素供给日益趋紧。皖江城市带(包括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池州、巢湖、滁州、宣城九市以及六安市的金安区和舒城县,共59个县市区)具有资源丰富、要素成本低、市场潜力大、产业基础好、配套能力强、环境容量大的优势。
材料二 皖江城市带,与长三角地区山水相连、人缘相亲、文化相近。最近两年,皖江城市带引进的省外资金占安徽全省的72%,其中引进长三角地区资金占60%左右,皖江城市带加工产品的50%以上为长三角配套,汽车、家电等产业所需零部件的70%左右来自长三角。
材料三 徽州文化、淮河文化、皖江文化是安徽省三大地方文化,它们历史悠久、底蕴深厚。为弘扬和发掘皖江地区历史文化资源,搭建经贸平台为经济发展服务,近年来安徽省举办了安庆黄梅戏艺术节、铜陵青铜文化节、马鞍山国际吟诗节等系列活动。请你参与探究下列问题:
⑴结合材料一分析建设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对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作用。(8分)
⑵根据材料一、二指出确定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战略所体现的哲学要求。(8分)
⑶运用文化生活相关知识说明材料三中安徽省弘扬和发掘皖江文化资源系列活动的意义。(12分)

(18分)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问题。2010年1月19日,国务院正式批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作为首个获批复的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对于探索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新途径、新模式和深入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具有重要意义。表1 该地区某年年降水量和蒸发量比较表(单位:mm)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降水量

37

51

75

101

119

183

176

122

84

56

53

30

蒸发量

21

26

58

87

103

124

142

167

106

48

35

23小题1:根据图1、图2,说出皖江城市带的分布特点。

                                      小题2:分析皖江城市带成为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有利条件。                                      小题3:由于受自然环境与资源条件的影响,皖江城市带的农业地域类型为        ,其主要粮食作物是          ,该农业地域类型的生产特点是                                  ;据表1说出6—8月份期间该区域农业发展的不利条件,并分析其成因。                                                                              。  小题4:据该图说明安徽省人均耕地面积的变化特征,并提出该省耕地可持续利用的合理建议。                                                                                                                        

安徽扩大招商引资的条件有:()。A.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的推进B.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

安徽扩大招商引资的条件有:()。

A.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的推进

B.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启动

C.安徽省资源条件

D.安徽省的区位优势

2010年1月,国务院正式批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皖江城市带主要包括芜湖、铜陵、安庆、池州、巢湖、宣城等城市,是长三角向中西部地区实施产业转移的最佳区域。读图5,回答7—9题。小题1:皖江城市带主要分布在         

A.铁路沿线地区

B.河流交汇处

C.沿江平原

D.山间盆地小题2: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的优势有       

①科技力量雄厚  ②劳动力廉价     ③距离长三角近    ④土地价格低  ⑤海陆交通便利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②④⑤小题3:图中甲为黄山,夏季去黄山旅游应注意的安全问题是    

A.带墨镜、防晒霜、羽绒服和防高原反应的药品

B.遇到雷雨时,用手抓紧路边的铁链以防滑倒

C.在险要处拍照时,不要随意移动以防失足跌落

D.尽量沿陡坡攀登,以缩短登山的路程和时间

2011年6月17日,由安徽省教育厅、科技厅、经信委和巢湖市政府共同主办的第三届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产学研对接会在巢湖市召开。“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如下图)的成立,将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读图,回答问题

(1)某地理兴趣小组为探究图示区域每年防洪压力较大的原因,绘制了下面框架图,请帮助他们完成。

(2)国家批准建设“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承接产业转移,从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考虑,是由于本区域具有   ______  和    ______ 的优势条件
(3)产业转移对皖江地区可能会产生哪些影响?
有利:               、               
不利:                 。

下列属于聚落的是( )

A.社区

B.建制镇

C.城市

D.城市群

E.城市带

下列各项中,属于聚落的是()

A建制镇

B村庄

C城市群

D设区

E城市带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两翼”是指()。

A、安庆池州

B、合肥芜湖

C、宣城池州

D、滁州宣城

比较密集的城市区域较易形成()。

A、城市带

B、都市带

C、城市和都市带

D、大城市带

在城市群研究中,麦吉于1985年提出的概念是( )。

A.田园城市

B.组合城市

C.城乡融合区

D.城市带